学校简称:常州纺院、常纺院、常纺
高校代码:12807
所在省市:江苏
学校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滆湖中路5号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 校,录属于江苏省教育厅。学校位于人才需求旺盛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常州(距上海、南京均一百余公里),坐落在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常州科教城。学院始建于1958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文、理、工、艺术类专业于一体的有着丰富办学经验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一所多科性高等职业院校。2001年6月由国家级重点中专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占地825亩,建筑面积29.1万平方米,是一座园林式、数字化、生态型、可发展的现代化绿色校园,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1958年常州纺织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59年常州纺织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常州纺织工业学校
1961年常州纺织工业学校停办
1975年常州纺织工业721大学创建
1978年常州纺织工业721大学(中专班)创建
1979年常州纺织工业721大学(中专班)改建为常州纺织工业学校
常州纺织工业721大学更名为常州市纺织工业职工大学
1992年常州市纺织工业职工大学撤销
1992年常州市纺织工业职工大学(部分)参与合并组建常州市职工大学
1983年常州纺织工业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常州纺织工业学校
1998年江苏省常州纺织工业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常州工业学校
2001年常州工业学校升格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秉承“进德、立业、敏学、笃行”的校训,积极实施“人才强校、品牌特色、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四大发展战略。开设52个专业,其中染整技术、服装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纺织品设计、商务英语、影视动画、现代纺织技术、服装制版与工艺8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有江苏省教学成果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含成教、教指委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14部,国家部委级优秀教材5本;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省部级规划教材35本;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有省级实训基地4个,共建共享型省级实训基地1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动画无纸化公共技术教育服务平台1个;国家电气自动化实验平台1个,全国色彩搭配师培训基地1个;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分站并可进行39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学校固定资产7.36亿元,现有在校生1万余人,设有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纺化系、服装系、经贸系、外语系、机电系、常纺-莱佛士国际学院和继续教育部、体育部、思政部共五系、两院、三部。
学校各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51.5万元,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价值七千多万元的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科研阵容强大,尤其在纤维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及工艺试验;染料、助剂的分析与检测;新型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实力超群;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生作品和创新成果屡屡在全国以及省市比赛中获大奖,每年都有多名时装表演专业学生在各类全国大赛中获奖。学校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每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胡继华、曹阳;北京市十佳青年印柏林(一个年薪超过百万的服装设计师,被报刊称为“中国年薪最高的服装设计师”,北京“杰西卡”服装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江苏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卞嘉伟、向文君;全国劳动模范吴长美;演艺明星张茜(被日本媒体誉为“亚洲第一气质女星)等等。
*采用国际先进教育模式,设计专业闻名遐迩
*品牌合作伙伴遍布全球,确保就业渠道畅通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力争让学生成为自己所学的 专业领域卓越的人才,并且最终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坚持以 优质教育为教学体系核心,为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氛围。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跨国公司需要学生具备国际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他们 的运作模式以及企业文化。我们毫不惊讶于众多跨国公司和学生汇聚到我们这里。
学院采用英语授课,通过英语分级测试,让学生参加相应级别的英语强化课程学习。莱佛士的英语强化课程从低到高共分为1-6级,针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教学方法和侧重点,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学院还将为学生开设雅思强化培训,以帮助学生正确应对考试。
学院的外籍教师全部获得外籍专家证。他们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丹麦、土耳其、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墨西哥、巴西等28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具有丰富的行业背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充满创意空间的国际化学习环境。
莱佛士设计学院作为国际认可的顶尖设计学院,在世界各主要城市都有分校:澳大利亚悉尼、新西兰奥克兰、新加坡、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印度孟买和蒙古乌兰巴托;以及中国的北京、长春、常州、广州、宁波、武汉、上海等。
学生可以凭借莱佛士国际学院网络的学分互认机制,申请转学至澳大利亚莱佛士设计与商业学院或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完成半年以上海外课程的学习。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完成在澳大利亚莱佛士设计与商业学院或新加坡莱佛士设计学院的学习,成绩合格毕业后,将由澳大利亚莱佛士设计与商业学院直接向学生颁发获得澳大利亚政府承认的学士学位证书。
学生在海外学习期间不仅要参加正常的课程,还须完成毕业论文、个人作品集、以及为期3个月的毕业实习,同时还能参加在当地举行的激动人心的毕业典礼。
借助这种国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国外大学的教学氛围和模式、领略异域文化,充分体验海外的学习生活。
学生在海外学院毕业后,作为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可以凭借海外的莱佛士人才发展中心的网络实现当地就业,成为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
毕业生还可以凭借国际认可的学历,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申请继续深造硕士以上的学历。
学生也可以凭借扎实的国际化专业知识和流利的英语交流能力,作为颇受欢迎的“海归”人才回到国内,借助东华莱佛士的人才发展中心的平台,进入各知名跨国企业就业。
学院历来非常重视学生参加各类国际比赛,不仅为学生创造各种比赛机会,而且对于学生参赛会给予最大限度的指导与帮助。我们的学生也得以在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比如亚洲青年时装设计师大赛、中华杯、Crowbar设计大奖、凯德商用营销大赛、大师杯礼服设计比赛、雪佛兰网球T恤设计比赛、北京奥运会徽章设计大赛、巴斯德基金会标志设计比赛等等。众多学生不仅通过比赛赢得荣誉和高额奖金,更很好地锻炼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部分获奖名单
巴斯德健康研究基金会公益广告创意比赛 | 文馨、张丽 | 二等奖 |
上海市第四届优秀网站评选 | 东华,莱佛士,学院 | 入围奖 |
澳深+莱佛士产品设计比赛 | Ashlee,Jeremy,Stella | 金奖 |
第31届日本HEPFive原创时装设计大赛 | 陈懿文 | 优秀奖 |
上海市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基金 | 东华莱佛士学院 | 荣誉证书 |
2008,黛安芬,内衣设计大赛 | 穆扬 | 亚军 |
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童装组 | 高雅俐 | 最佳市场潜力奖 |
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沙滩装组 | 汤微 | 最佳史上面料奖 |
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 | 共计10人 | 优秀奖 |
雪佛兰新锐网球服饰设计大赛 | 郭淼然 | 一等奖 |
网球大师杯礼服设计大赛 | 杨奕 | 二等奖 |
网球大师杯礼服设计大赛 | 叶幼琦,陈云 | 三等奖 |
大都市BIBA杂志T恤设计比赛 | 孙诗源 | 一等奖 |
Adobe数字艺术大赛 | 余昌斌 | 优秀奖 |
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组委会 | 东华莱佛士学院 | 设计师发展基地 |
二零零八年奥运会徽章设计大赛 | 王麦 | 优秀奖 |
国际Crowbar大赛 | 余敦,池小明 | 优秀奖 |
亚洲青年时装设计师大赛 | 李莹,徐晓灵 | 亚洲8强 |
凯德商用国际营销大赛 | 朱天悦,周琼,周阳 | 总冠军 |
巴斯德健康研究基金会标志设计比赛 | 贾娜燕 | 一等奖 |
第四届上海教育博览会 | 时装设计系 | 金牌项目 |
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 | 王璐 | 男装国际组冠军 |
中国时装文化教育基金海外优才培训计划 | 姚纯婕 | 前三甲 |
“进德、立业、敏学、笃行”为校训,秉承“办学有特点、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
现有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纺化系、服装系、经贸系、外语系、机电系、常纺-莱佛士国际学院和继续教育部、体育部、思政教学部共五系、两院、三部。
纺织化学工程系是学院重点建设的系部之一,现设置专业(方向)15个(三年制9个,四年制2个,五年制4个),在校生数2700余名。其中“染整技术”、“纺织品设计”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纺织品整理与测试”专业为江苏省“示范专业”,“染整技术”、“纺织品设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本院“品牌专业”。
纺织化学工程系现有教师58名,其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共2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8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7%,并拥有一大批长期服务于企业的科研型、双师型教师。近年来,该系教师承担并完成的省部级教育教学及科研项目十多项。
该系共设置五室(纺织教研室、纺织品设计教研室、纺织品检测教研室、染整教研室、应用化学教研室)、一所(纺织研究所)、一中心(纺化实训中心)。有校内实训基地10个,并建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一个。“中心”拥有国内先进、同行中领先的教学仪器设备,部分仪器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产、学、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十多年来,纺织化学工程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特色”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并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创业者,在社会与纺织业界享有美誉。
“立足纺织,依托行业,市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达到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是纺织化学工程执著的追求!
机电工程系是学院重点支撑专业系。
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总数83人,其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7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3人,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39人。
实践教学设施优良。拥有实验实训的工业制造中心和工业控制中心各1个,分别设有数控、模具、电加工、机械加工、机械基础和电工电子、自动化技术、电气控制等8个部。8部共设有冲压、注塑、压铸等成型工艺试验室;数车、数铣、加工中心实训和数控原理实验室;线切割、电火花、小孔机等电加工实训室;普通机械加工实训室;液压与气动、技术测量、工程力学、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原理与零件等基础实验室;国家级示范电气智能平台实验室,单片机、可变程控制器等现代控制技术实验室,自动流水线、染整联合控制系统、机床电气控制等工程技术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及其装配实训室,以及机械、电气现代设计机房3个。可同时提供800多个工位的机、电类技术的实验实训。另外,还建有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1个;国家和省级数控车削编程工艺员、计算机绘图员、钳工、电工培训及其鉴定点;国外Autodesk、UG、PTC、Cimatron等著名公司的三维设计培训及其鉴定授权点;以及国内有关著名企业的相关技术培训及鉴定点。
办学经验丰富,质量高。经过多年的专业改造和建设,现开设以培养机电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骨干专业4个,共有9个专业方向。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多,效果好,师生的设计及制作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获奖。由于专业技术及其培养的独特优势,学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经贸系自1984年开办经营管理专业以来,已有二十年的教学与管理经历。二十年来,先后创办了:经贸类、财经类、计算机信息管理类、商务外语类、工商管理类等五大类十二个专业,先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三千多名合格毕业生,还为纺织行业举办了二十多期管理干部培训班。经贸系现开设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现代物流管理、国际货运代理与报关、财务管理(公司财税方向)、市场营销、宾馆管理、外贸/英语(双专科)等专业。经贸系现有在校生九百余人。经贸系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高级职称教师6人,讲师等中级职称教师11人,具有讲师、工程师、会计师、经济师等“双师型”职称教师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0人。经贸系已建和在建的实训室有:经贸业务综合模式实训室、现代物流模式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宾馆管理实训室等。经贸系与一批外贸公司、外贸生产企业、港口、五星级宾馆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关系,这些企业已成为经贸系各专业师生职业技能的实训基地。经贸系还为社会各界提供下列服务:企业财务培训;企业纳税筹划与实务培训;企业融资与投资分析培训;统计业务培训;公司文秘实务培训;现代物流管理培训;企业经营与市场营销培训;国际商务师、外销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资格证书培训;经济法与国际商法实务培训;宾馆管理岗位培训。
基础部是学院八大教学系部之一,设有数学、语文、马列主义、体育四个教研室。
基础部拥有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该部现有专兼职教师49人,其中专职教师34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4人,占该部教师的30%以上。市级骨干教师1人。获硕士学位的6人,另有10人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位班进修。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基础部教师注重教学改革,形成了优良的教风,教学成果颇为丰硕。其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体育与健康》、《两课Ⅰ、Ⅱ》等课程被评为院优秀课程。“体育与健康综合教学改革”,“学生人文素质拓展与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两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等成果分获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主编或参编了《体育与健康》、《汉语读写》、《职业道德与法律》、《实用数学》等多部教材。
除承担全院文化基础课教学外,基础部还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组建了院“文学社”、“体育与健康俱乐部”、“法律协会”、“朋辈社”等多个学生社团,并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指导院女子篮球队参加省十六届运动会高校部篮球决赛获第一名(专科组),院田径运动队在省十六届运动会田径比赛中获两项冠军。组织学生参加省人文知识竞赛获优秀组织奖,团体总分在高职高专院校排名第7名,学生个人获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二等奖。
近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兢兢业业、扎实工作,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多名教师获省、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艺术设计系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已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为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设有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艺雕塑、产品造型设计以及数码影像设计专业。
目前该系有20多个班级,在校生600多名,专业教师20多名,设有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及美术基础四个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先进,在常州大学城新校区拥有2万平方米功能独特、设施精良的艺术教学楼,有专用画室、作品典藏厅和艺术作品展示厅。设有雕塑工艺室、陶艺室、造型工艺室、喷绘室、综合工艺室、摄影工作室和专用的平面设计机房等。
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学生作品经常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奖。由于学院十分重视该系的专业建设,使该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服装专业创建于1984年,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现为教育部重点专业,设有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表演专业,染织艺术设计专业。
目前该系有36个班级,在校生1000多名,专业教师30余名,有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染织设计、时装表演四个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先进,在常州大学城新校区拥有2万平方米功能独特、设施精良的教学大楼,设有服装表演展示厅、模特训练厅、服装创作设计工作室、染美、家纺系列工作室、服装技术系列工作室和CAD专用机房,并具有服装考工资格。
工控系统安装与调试
无纸动画
纤维化学与面料分析
1、商务英语
2、女装设计与工艺
3、CI设计
4、织物印花与打版
5、印染产品工艺设计
6、函电与写作
7、纺织服装外贸业务操作流程
8、女装设计与工艺
9、工控系统安装与调试
10、服装工艺
11、纺织品设计
12、工控组态与触摸屏技术
13、纺织工艺学
14、可编程控制技术
15、纺织品CAD
16、综合实训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508人,现有专任教师387人,其中正高职称12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34人、双师素质教师224人;校内兼课教师89人,外聘教师23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74人,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另外还聘请了18名客座教授、高级专家.。此外,学院还聘有客座教授40余名,外籍教师8名。
学院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价值4293.5多万元的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科研阵容强大,尤其在纤维与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及工艺试验;染料、助剂的分析与检测;新型纺织品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实力超群;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生作品和创新成果屡屡在全国以及省市比赛中获大奖,每年都有多名时装表演专业学生在各类全国大赛中获奖。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每年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量优秀人才:全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胡继华、曹阳;北京市十佳青年印柏林(一个年薪超过百万的服装设计师,被报刊称为“中国年薪最高的服装设计师”,北京“杰西卡”服装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江苏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卞嘉伟、向文君;全国劳动模范吴长美;南京大学博士陶永春;演艺明星张茜(被日本媒体誉为“亚洲第一气质女星)等等。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法国欧亚管理学院、英国英格兰中央大学等国际合作伙伴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机制,每年派出多名教师到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院校进行交流;与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联合办学,成立了常纺—莱佛士学院,推行双语教学和双文凭制度。与意大利多明尼哥费奥雷多技术学院启动了中国-意大利马可波罗国际合作项目,互派教师进行工作访问,推动中意双方各6所院校形成了合作办学,2007年和2010年,先后成功承办了江苏省国际服装节系列活动之“中意服装高层论坛”和“服装教育与产业发展论坛”,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亲临现场,给予高度评价。
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组建了“纺织新技术研究所”等六个研究所、“纺织经济研究”等八个科研团队;与长三角区域30多家纺织服装骨干企业形成了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并在4个区域龙头企业中建成了产品设计中心或研究院;近三年来我院教师直接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项目达45项,为企业在岗职工进行培训和技能鉴定9000多人次;为企业解决了国内轻薄型面料的服装加工生产等技术难题,天然彩棉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用项目获得了常州市科技局颁发的“产学研优秀项目奖”,《染整废水处理》项目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中国纺织科技进步三等奖,《校园中水回收处理回用系统》成为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学校的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广泛好评,2006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评价,2008年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和“省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单位。三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230余人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学校曾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节水型高校”、江苏省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社会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单位”等一百多个荣誉称号。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体也都先后报道过学校办学成果和办学经验。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部)成立于2002年。它的前身是原常州工业学校培训中心。
成人教育学院依托学院办学优势,共享学院办学资源,秉承成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及考证考级并举的原则开展工作。
成人学历教育涵盖了成人本科(专科起点升本科。与江南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联合办班)、成人专科(高中起点升专科)、成人中专(江苏省服装职工中专学校、常州市中等职业专业技术学校)等三个层次。拥有了纺织化学工程、艺术设计、服装、工商管理、商务、财务、机电工程、计算机技术、动漫设计等十六个本科、专科、中专专业。集文、理、工、艺术类专业于一体。办学形式灵活,采用脱产、业余、函授相结合,自主办学与联合办学相结合,联合办班点有无锡、如皋、盐城、徐州等地。至2006年成教在籍学生数约计1600人。
技能培训涵盖企业员工的订单式培训、社会人士的个体专业技能、业务知识培训及在校学生的技能培训。成人教育学院充分利用学院的专业优势,为周边地区及江苏省相关企业或个人提供了专业技能培训。采用订单式教学。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组织教学,既可来校培训,也可送教上门。对社会人士的个体培训采用灵活的插班选课的形式,把培训需求融入常规教学。对在校学生的技能培训结合考工考级等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至2006年上半年培训人数约计近万人。
考级考证是继续教育部的一项常规工作。涵盖了国家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代码:32405)、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代码:320164)及国际合作项目考试:英国剑桥大学商务英语(BEC)等级证书考试、剑桥大学公共英语(CELS)等级证书考试(考点代码:159)。2002年至现在参加考试人数约计20000人。
校区比较小,但树木繁茂,有些梧桐树一人抱不过来,交通方便,后街很不错O(∩_∩)O,本科生宿舍确实比较旧,没卫生间,没阳台……据说研究生那里好些。,大
每次回去都觉得内心很平静,研究生我还是选择了母校,如果可以重来,我会好好珍惜本科四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