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
朝阳学校大全>朝阳大学大全>北京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北京市市属“211工程”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12月学校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1年,国家学位办和教育部正式批准北京工业大学试办研究生院。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共同发起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的资助下,在北京市外专局和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的大力支持下,于2011年在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成立。北京工业大学是我国获批“111计划”的首个地方院校。 北京工业大学生态环境材料学科是中国最早进行生态环境材料研究的单位之一,来在环境材料、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轻质高强合金研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标志性研究成果。依托“111计划”建立的“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聘请了以山本良一教授为学术大师,包括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的国际顶级专家学者组成国际专家团队。该团队的专家在环境材料、生态设计、生命周期方法、材料数据库、合金设计与制备等相关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非常重要的学术影响力。

北京工业大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南抵左安东路,西邻西大望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三地分校区。学校校本部占地面积1200亩(约合8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

学校共有23个教学院所: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应用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学院(与通州区人民政府合作举办)、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激光工程研究院、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学校现有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工商管理、建筑学、应用统计、国际商务、工程管理等6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类别;47个本科专业。拥有光学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3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新型功能材料、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社区、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6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3个机械工业联合会所属重点实验室,以及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学研激光加工中心、中德激光技术中心等。学校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教师中有,。全日制本科生12000余人,研究生8600余人。

建校52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10万余名学生(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万余人),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北京工业大学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的重要力量,成为展现北京市属高校发展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

历史沿革

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年轻、富有活力、发展迅速、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大学,她在成立之初就被赋予服务北京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五十年来,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先后并入北工大的院校有:北京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学部、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计算机学院、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水电函授学院、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北工大还与通州区政府合作共建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与民办企业合作共建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这些院校的并入和共建,对于北工大扩大办学规模、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校综合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58年的北京,其工业已经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长的彭真同志进一步提出了 “高、精、尖”的北京工业建设总方针。以彭真、刘仁同志为代表的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艰巨的历史建设任务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很难实现。虽然当时的北京坐落着多所全国重点大学,但就北京市而言却分配不到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为了实现北京工业的飞跃、推进工业建设的发展,市委决心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万人规模的工业大学,为北京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这就是筹划中的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在筹建过程中得到了当时的北京市委领导彭真、刘仁、宋硕、韩伯平等同志的关怀与支持,他们不但组织领导,而且亲自指挥推动工作,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学校的筹建融入了他们的汗水与心血,北京工业大学的成长道路上更留下了他们深深的历史足迹。

现任校长郭广生1959年,北京市委决定成立北京工业大学,同时还传达了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同志对北京工业大学发展的初步设想:要把北工大办成国内一流、规模达两万人的高等学校,并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出一所比莫斯科大学更为宏伟的学校大楼。1961年1月,北京市委任命李晨同志担任北工大党委书记兼校长,并调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常委、教务长樊恭烋,到北工大任教务处长。1960年北京工业大学正式成立(北京工业大学校名伊始并沿用至今),当年设机械、电机、无线电、化工、数理5个系。1961年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转入北工大后,增设土建系。数理系于1961下半年停止招生进行调整,1965年恢复数理系。“文化大革命”期间,1971年有机械、电机、无线电、土建4个系招生,原化工系停办。1972年,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并入北工大,在北京宣武区牛街南横西街该校校址设北工大预科,后改称新生部。新生部于1986年撤销。

经过六年的艰苦创业,北京工业大学这一棵高等教育的幼苗茁壮成长。到1965年底,在校生达到3400人,教职工1200多人,实验室27个,校园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建校不到20年的北工大获得22项授奖项目,在北京地区仅次于清华、北大和北航。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校领导抓住了北京市委提出“要把北工大办成国内一流大学”的历史发展机遇,提出北工大教育事业总体设想——办成北京市重点大学。他与北京市教委、市政府相关局共同制定了《关于重点办好北京工业大学的建议》,领导北工大进行二次创业,从此,北工大进入了全面恢复与发展时期。

1978年至1989年,学校调整系的设置,设机械工程学系、工业自动化系、无线电系、土木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系、应用物理系、计算机科学系、应用数学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热能工程学系、管理工程学系、建筑学系。

1983年,樊恭烋被任命为校长。1984年,北工大被国家教委、北京市作为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他又担任试行校长负责制院校的校长。在樊恭烋的领导下,根据北京市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北工大对专业设置作了大幅调整,成立了计算机系、热能系、材料工程系以及环境工程系,恢复了数理系,创建了管理系,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管结合的办学格局。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北工大的办学规模、层次和水平向北京市重点大学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1990年,原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并入北工大,该院6个系和北工大管理工程学系合并调整为管理工程学系、对外经济贸易系、应用经济系,至此全校共设14个系。1993年北京计算机学院并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北京西三环北路原校址办学,1998年迁入校本部与北工大原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计算中心合并组建计算机学院。

1996年12月13日,一个记载工大历史转折点的日子,一个值得北工大人永远记忆的日子。这一天,北京工业大学正式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这意味着北京工业大学正式取得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资格,跻身全国重点建设100所大学行列。“211工程”建设的全面开展为北工大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2000年,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并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分部,均为学校的异地办学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学校于1992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3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2004年继续教育学院与工大分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整合后工大分部办学主体为继续教育学院(称为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区)。同时成立学校后勤集团西区管理中心,负责整个西区的后勤服务保障。

1993年北工大尝试教育改革成立实验学院,2000年起实验学院由学校与民营企业合作办学。2004年7月实验学院终止与民营企业合作办学的协议,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迁至北京市朝阳区管庄校区,与北京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调整合并为学校全资直属二级学院性质的实验学院。

1997年至2004年,学校经过学科结构性调整,对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组合、撤并,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形成16个二级学院。

进入新世纪,北京工业大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演绎着服务北京的办学意志。“十五”期间,学校结合实际更加突出了“融入北京,服务奥运”的特色,确立了“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指导思想。

2005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艺术体操比赛场馆落户工大,为工大校园建设的蓝图增添了浓墨重彩。

2007年,学校紧紧抓住奥运契机,以奥运场馆建设带动校园新区建设,以奥运筹备工作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在“十一五”开局之年,为我校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新工大”的战略构想、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着新区校园“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整体建设”的原则,学校把新校区的建设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密切结合起来。2007年,我校开工在建共计9个单体工程,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参建各方共同努力,积极向上、勇于争先,规范施工、严格管理,各项工程均高质量实现了既定目标。

校容校貌

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60年,现有南、北两处馆舍,建筑面积共约两万平方米,北馆198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南馆又称逸夫图书馆,200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行藏、借、阅一体的开放式服务模式,每周开馆99.5小时。 图书馆现有职工6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职工占三分之一以上。

图书馆我们不断满足读者新的信息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除了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以外,还可以完成科技查新、在线咨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查收录引用、文献检索课教学等多种服务项目,并提供电子阅览室、无线上网、校外访问、手机短信提醒等服务。

工大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的合作关系;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馆际合作网络,在数据库集团采购、联机合作编目、学位论文数据库、教学参考书全文库、联合参考咨询和馆际互借等项目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馆收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72万册,中外文期刊杂志一千六百多种,并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数据库资源丰富。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兼有,以纸本资源为主,纸本、电子、视频等多载体的文献资源体系,基本上满足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科技楼

第一教学楼(一教)

第二教学楼(二教)

第三教学楼(三教)

材料楼(一实)

数理楼(二实)

基础楼

环能楼

人文楼

知新园 (行政机关楼)

信息楼 (计算机学院)

经管楼

软件楼(三面红旗之三)

知行楼(三面红旗之一)(原名工程训练中心)

建工东楼(三面红旗之二)

建工楼

金工楼

工大建国饭店

等等

1~12号公寓(2# 8# 9# 10#为女生宿舍;其余为男生宿舍)

北研公寓(男生宿舍)

中蓝公寓(DEF区为女生宿舍;ABC区为男生宿舍)

中蓝公寓二期

北工大本校现有九个餐厅,其中第一餐厅是对外开放的。第八食堂是回民餐厅,第九个餐厅为奥运餐厅,2009年建成。中蓝公寓有中蓝食堂。

图书馆内景

校医院坐落于校园的东北角,是一所综合性的基层医院。院内设有内科、外科、妇科、预防保健科和放射、检验、心电、超声、理疗等众多科室及50张病床。医院24小时急诊值班。

场馆名称: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和艺术体操比赛场馆)

? 2013 Baidu-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建设地点: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面积(㎡):22269.280

座席数:7500个(其中固定座位5800个;临时座位1700个)

赛时功能:羽毛球和艺术体操

赛后功能:师生的文体活动中心;为国际羽联和国家体育总局羽毛球队提供训练基地;同时对社会适度开放

开工时间:2005.6.30

学校排名

根据《2007中国大学评价》

★2007年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57名,

★2007年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76名,

★2007中国大学工学100强名单中名列第43名。

★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排名第67名。

北京工业大学地理位置

★2009中国大学工学100强名单中名列第42名

★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排名第68名。

★2010年泰晤士报亚洲大学排行榜第168名

2013年中国内地29名

★2013年亚洲排名126名

教学力量

教育教学

本科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学校有46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423人。学校秉承“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坚持“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思路,推动科学发展。

北京工业大学坚持“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和“以质量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改革求发展,以特色求卓越”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契机,坚持“科研导向,导师主导,鼓励创新,调整结构,保障质量,加强服务”的研究生教育方针,不断努力开拓创新,如今已是硕果累累,为我校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左铁镛

北京工业大学自1990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国家教委于1993年3月和1994年8月,公布了全国200所可招收外国留学生院校,工大是其中之一。经过几年的过渡调整,开拓发展,我校外国留学生已初具规模,组织机构健全,培训门类比较齐全,教学生活条件比较完善,教师队伍相对稳定,教学秩序和质量良好,学校对这一工作愈加重视。

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原成人教育学院)是北京工业大学负责举办和管理全校继续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各类技能培训)的主管部门。校本部(东区)、花园桥(西区)、琉璃井等三个校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学院成立于1980年,二十多年来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整体学科优势,积极地适应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多层次(高职、专科、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出国留学培训)、多学科(经管、理工、农水、艺术)、多种形式(夜大、函授、全脱产、短期培训等)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同时,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建立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号召,进行了多层次、多学科、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已为社会各界培训几万名各类管理、技术骨干。

学院设置

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应用数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激光工程研究院循环经济研究院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实验学院(校外访问地址)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独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研究中心

实验室

研究院

研究所

研究中心

光电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激光工程研究院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教育部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北工大软件园先进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德激光技术中心教育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精密超精密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光电子技术,实验室

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

数学物理学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科研概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京文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跻身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行列的北京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最强劲动力,通过“九五”“十五”的建设,实现了学校整体跨越式发展,科研条件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日益增多。

北京工业大学通过对当前形势及自身特点的认真分析,及时确立了“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定位,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

北京工业大学承担了一大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重点项目。科研经费逐年大幅增长。根据教育部统计口径,学校2009年到校科技经费51050.46万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2倍多,年平均增长率约17%。自2002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励120多项。截止到2009年底,北京工业大学共申请国家专利2506项,获得专利授权1391项,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在北京地区名列前茅。

同时,北京工业大学也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在科技工作中,北京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紧密围绕北京市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大力开展应用型、工程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把为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

北京工业大学还在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15个;建立了一批跨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基地,组建了一批直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研究所或工程中心。

重点学科

学科级别学科名称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结构工程★,材料学北京市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结构工程★环境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学术团体★,中国水泥协会,新型干法水泥分会★,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建筑与楼宇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显象应用分会★中国力学会,力学史,和方法论分会★,中国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环境材料分会★中国老教授学会理工专业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科技老教授协会“九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微电子器件及其应用2,新材料与成型技术3,激光应用技术4,先进制造关键技术及其基础5,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6,计算机应用技术“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新材料设计及其制备加工技术2,激光与,现代制造技术3,城市抗震减灾与水环境恢复4,新医药,与生物工程5,信息,光电子,技术与应用6,智能交通,技术与系统7,环境与能源工程8,计算机交互与,智能软件9,数字化和计量化的,经济评价,与管理咨询

特色专业

面向首都国际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现代先进制造产业,培养具有工程师素质的实际工程应用型人才。采用“3+1”的培养模式,三年统一基础,一年专业方向培养。在三年(六个学期)中,从大学高等数学开始,经过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完成机械工程背景的本科基础课程。一年专业方向是:在大学最后一年,采用导师制,完成学生选择的一个专业方向的培养。

专业方向研究内容是当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与基础,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研究的前沿和竞争的焦点,也是我国和北京市高新技术优先发展的重点(北京市248工程)。主要研究微电子器件(半导体敏感器件及半导体功率器件等)、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专用集成电路—ASIC、单片系统集成—SOC)和光电子器件(激光器、光探测器及光通信)等。VLSI设计与制造是本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主要方向与核心内容,主要培养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单片系统集成和光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应用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几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并受到国内和北京市IT行业的欢迎。

培养具备建筑热舒适环境技术、建筑自动化集成技术、建筑给排水技术、建筑节能设计理论的综合知识,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控制技术领域的工作,具有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能力,具有制定建筑自动化系统方案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满足注册设备工程师培养的教学评估要求,能进行工程设计、运行、施工、经营管理以及应用研究的高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到设计单位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暖通与空调系统、区域供冷、热系统、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室内给排水以及消防工程的设计工作,也可去房地产、宾馆及建筑小区等单位,从事大型建筑设备工程的策划,施工及物业管理工作。

中外合作

合作办学

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北京工业大学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理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2、北京工业大学与澳大利亚James Cook合作举办大学信息技术学士学位项目

3、北京工业大学与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课程班项目

高校联盟

2015年6月14日,为提升京津冀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协同发展能力,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宣布携手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

联盟高校将促进管理经验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交流与借鉴;共同构建国际化资源开放实验平台,实现校际间教师互聘和优秀管理干部相互挂职锻炼;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或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知名人物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郑吉春

郑吉春,男,1961年7月出生,籍贯黑龙江省海伦市,中共党员,北方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杰历任华东交通大学助教、讲师、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北方交通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助理、人事处副处长、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学校董事会副秘书长、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委员兼处长,党组成员、副主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务。

2010年5月12日任北京印刷学院党委书记。

2013年4月18日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郭广生,男,汉族,1963年10月1日出生,中共党员,河南林州市人,教授、博导。1979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电化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及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研修高等教育管理。2000年7月晋升教授,2005年担任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02 年12月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2007年2月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分管高等教育处、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学生处;联系北京市教育系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2010.05.19起担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

党委副书记 龚 裕 党委副书记 王秀彦 纪委书记 冯 虹

副校长 马志成 副校长 侯义斌 副校长 张爱林 副校长 蒋毅坚 副校长 卢振洋

【校长】

尹凤翔 1960.01 -- 1961.01 (筹备处主任)

北京工业大学李晨1960.10 -- 1964.08

朱兆雪1964.08 -- 1965.05

徐伟1980.05 -- 1983.06

樊恭休 1983.06 -- 1986.10

王浒 1986.10 -- 1992.05

蔡少甫1992.05 -- 1996.09

左铁镛 1996.09 -- 2004.06

范伯元2004.06 -- 2010.05.19

郭广生 2010.05.19 --今

【党委书记】

李晨 1961.01 -- 1964.08

宋硕1964.08 -- 1969.10

秦川1973.10 -- 1978.01

张青季1978.01 -- 1980.08

徐伟 1980.08 -- 1985.01

郭德远 1985.01 -- 1988.12

周宣诚 1988.12 -- 1996.10

蔡少甫 1996.10 -- 1998.07

孙崇正1998.07 -- 2007.09

王守法 2007.09 -- 2013.04

郑吉春2013.04--今

著名教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左铁镛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京文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锡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昌祥

张久兴

聂祚仁

杜修力

隋曼龄

韩晓东

名称

名单1

名单2

名单3

名单4

名单5

名单6

左铁镛张毅刚侯义斌杜修力聂祚仁隋曼龄张,伟尹宝才韩晓东杜修力聂祚仁张久兴李寿梅韩晓东,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王,璞王,璞汪夏燕钟,宁

知名校友

北京工业大学建校近50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已为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培养了98000余名学生(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约8500人),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在“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思想指导下,北京工业大学已经成为北京市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与研究开发基地。

★吴鹰:UT斯达康有限公司总裁

★祝维沙:裕兴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周志雄:软银(softbank)亚洲电信基础设施基金董事

★杨少锋:LT科技公司董事长

★刘小明: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董路:《青年体育报》执行副总编,著名的足球记者以及评论员

★沈淑济:全国妇联副主席

★王龙斌:北京新豪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超: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副总裁兼《IT经理世界》杂志社总编辑

★张榕明: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彤:新浪网总编辑

★李嵩波:新浪网CTO

★宋杨:太和顾问公司创始人

★卢东明:Sybase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李菁:著名相声演员,现年32岁的他曾是“德云社”的元老(已退出)

地理位置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南抵左安东路;西邻西大望路,北望平乐园小区。

★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5号(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分部);

★通州区潞苑南大街89号(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

★朝阳区惠新东街8号(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网友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
其他人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