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的前身是沈阳轻工业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等学校,1958年创建于沈阳,设有纺织、印染、人造纤维、化工、酿造等五个本科专业。文革时期,辽宁省先后撤消65所院校,由于学校特色鲜明,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急需,成为被保留的25所院校之一。学校先搬迁至辽宁宽甸,之后又迁至大连,1970年更名为大连轻工业学院。1978年学校改由国家轻工业部与辽宁省双重领导,以轻工业部为主,1998年学校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2007年3月16日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海韵轻风,春华秋实。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学院之一,原隶属轻工业部,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半个多世纪来,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艺、文、管、经六大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轻工、纺织、食品、艺术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等学府,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万余人。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实施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是国家级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建校以来,承担国家、省级教学改革立项38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大学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奖9部。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服装学院被评为中国十大时装名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面对未来新的发展机遇,大连工业大学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学科国内领先,优势学科全国一流,国内知名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中国消费产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及学术交流中心。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沈阳市政府决定成立沈阳轻工业学院,1958年7月22日开始筹建,1958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当时,设有纺织、印染、人造纤维、化工、酿造等五个本科专业。1958年12月,辽宁省委决定停办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并入沈阳轻工业学院。1959年春,学院转隶属于辽宁省轻工业厅。1961年10月,营口海水化工专科学校并入沈阳轻工业学院,称营口分院。1962年8月,辽宁纺织专科学校停办,学生和部分教师并入沈阳轻工业学院。文革时期,辽宁省先后撤消65所院校,由于沈阳轻工业学院特色鲜明,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急需,成为被保留的25所院校之一。
1970月1月——1970年12月,沈阳轻工业学院搬迁到宽甸县,1970年,由省市革委会领导,以旅大为主。1970年12月,大连轻工业学校并入,更名为大连轻工业学院。1973年2月起,由辽宁省第一轻工业局领导。1978年8月,由轻工业部和辽宁省双重领导,以轻工业部为主。1998年由轻工业部划归辽宁省管理。1999年10月25日,辽宁纺织工业学校、辽宁纺织工业学校中日服装艺术分校并入大连轻工业学院。2007年3月16日,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
54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54载薪火相传,桃李芬芳。学校伴随着祖国前进的脚步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形成了“博学精思,笃行致新”的校训,遵循新时期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彰显特色、开拓致新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连工业大学共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64亩,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占地面积754亩,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2.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12.8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为2.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59.2万册,截至2006年底,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959万元,有23个综合实验室(含校内3个实习基地),实验室总面积(包括金工实习基地)5.6万平方米;校园网总投资3000万元,实现了图书馆局域网与校园网和Internet的互联。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0人,其中研究生1445人,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近400人。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和创新团队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近901人,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30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13(含外聘)人;双聘中科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全国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8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8人,辽宁省高校"攀登学者"2人,16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大连市优秀专家4人;享受国家级政府特殊津贴28人,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5人,千人层次6人;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121人。轻工学科金凤燮教授成为2005年和2007年增补院士有效候选人;食品学科朱蓓薇教授获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这两名教授被评为全省仅有20名有望成为院士的辽宁省攀登学者;有3名教授获辽宁省教学名师奖,3名教授为辽宁省省级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48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或当选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有4个团队被确定为省级高校创新团队,有3个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校就业工作连年受到省政府表彰,2003年被评为 “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优秀单位”,2004年、2005年学校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大型赛事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2007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命名为第二批大学生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基地,并获得团中央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授予的创业教育示范高校称号。在全国首届诺基亚青年创业计划大赛中,学校以第1名的成绩获得金奖。
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项,国家精品教材奖1项,省精品教材奖3项,省级精品课程22门。学校先后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以上多媒体教学课件奖励15项,辽宁省精品(优秀)课程12门。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多次获全国服装设计大赛新人奖和育人奖,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学校主办的《大连工业大学学报》为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被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7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大连工业大学
学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8项;发表学术论文4203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68篇;获得授权的国际、国家专利283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51项,其中,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酶转化法生产RH2等人参稀有皂苷”项目获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校是到如今为止全国省属高校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少数几所高校之一。 2005年,朱蓓薇教授主持的“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的应用成果之一——海参肽胶囊已经成为大连市的品牌产品,创造了数亿元的产值。另外学校还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连续三年获得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市级以上学术成果79项。有三个科研团队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学校创新团队。
在“2007年BBC网上英语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学校管理学院学生获冠军。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中,学校多次获奖。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礼仪引导员选拔中,学校有24名学生入选,是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学校有较高的学科水平。学校设有14个学院(部),5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其中4个学科纳入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工程"的高水平重点学科和一流学科计划,1个学科列入该工程的优势特色学科和特色突出计划。学校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布在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纺织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9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艺术硕士、农业推广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专业为辽宁省特色专业,其中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6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辽宁省特色专业,3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个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现有发酵工程、纺织工程、制浆造纸工程、食
大连工业大学
品科学、设计艺术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发酵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纺织工程、新材料与材料改性等4个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纺织品检测中心、纺织行业产品研发中心等4个省级中心。2006年,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同时被评为A+级,进入全国相同专业前5%领先行列。2007年和2008年,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在发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制浆造纸工程以及天然活性物质转化和分离技术、天然纤维的改性与综合深加工技术、农(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化学与环境保护技术、造纸机械设备与配套技术、纺织与服装CAD技术、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工业与艺术设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大连工业大学
学校有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食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贝类专业分中心、海珍品精深加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食品工程技术转移中心、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6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有8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市级工程中心及实验室。
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2006年来,共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4项;发表学术论文3672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46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71项;2008年,学校有效专利量和专利授权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34位;2009年入选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奖30项;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继2003、2005年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2010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受到国务院及省、市政府表彰。
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大连工业大共有13个学科参评,其中,2个学科排在前10位。
1轻工技术与工程72纺织科学与工程83食品科学与工程174光学工程335设计学346美术学457化学工程与技术568控制科学与工程709环境科学与工程7610材料科学与工程8411机械工程9012生物学9513工商管理105京津地区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是在中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实施的背景下成立,面向和服务于京津区域食品行业成立。针对食品业发展的态势及其发展过程中的遇到的瓶颈问题,2013年11月24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大连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6家单位共同组建“京津地区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在传统主食现代化制造研究、现代食品绿色和健康加工研究、食品贮运和现代物流研究、食品安全评估控制研究、高效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等平台开展创新研究。
食品产业是京津乃至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京津食品工业产值3.5万亿元,约为全国食品总产值的四成,行业产值在北京市经济总量中占1/4强。针对食品业发展的态势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校和5家单位在推动京津食品绿色加工与安全控制方面达成共识:以协同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合力搭建结构合理、资源共享、运行良好、协同创新能力强的平台,以此平台为纽带,以食品业发展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以重大品种(产品)为目标,开展开放式的科研合作和产学研协作。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天津科技大学校长王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庞国芳,大连工业大学副校长安庆大,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朱蓓薇,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新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等出席启动会。
学校大力开展国际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包括师生交流、科学研究和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师资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等方向进行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2006年以来,累计接收各国留学生1200余人。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8所大学开展2+2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并与英国、意大利的高校开展2+1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与瑞典、日本、韩国的高校开展互换生项目。2011年3月,与居世界百强地位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艺术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两个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拓展了国际合作办学形式。
学校聘请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科特·伍思里奇博士、法国服装协会主席雅克·穆克里埃等国外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食品学院
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外国语学院
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服装学院
管理学院
体育教学部
国际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继续教育学院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等4个专业为国家直接管理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其中生物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工程、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已成为行业内和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优势业。
学校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是经教育部批准,辽宁省第一个与世界百强大学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是辽宁省首批艺术类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文理兼招,招生批次为艺术类本科第一批次。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以4+0模式实施,学生可以在学校完成四年课程,也可以在学校完成前两年课程后,经学生自己申请并经考核合格者,可到南安普顿大学继续学习。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成绩合格者,毕业后将获得大连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1
轻化工程
081701
四年工 学
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2
包装工程
081702
四年工 学
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3
印刷工程
081703
四年工 学
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4
化学工程与工艺
081301
四年工 学
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5
环境工程
082502
四年工 学
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6
应用化学
070302
四年工 学
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
7
生物工程
083001
四年工 学
生物工程学院
8
生物技术
071002
四年理 学
生物工程学院
9
食品科学与工程
082701
四年工 学
食品学院
10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2702
四年工 学
食品学院
11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
081903T
四年工 学
食品学院
12
纺织工程
081601
四年工 学
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1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080407
四年工 学
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14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080406
四年工 学
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15
材料化学
080403
四年工 学
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
16
机械工程
080201
四年工 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17
机械电子工程
080204
四年工 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18
工业工程
120701
四年工 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1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080203
四年工 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四年工 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1
网络工程
080903
四年工 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2
信息与计算科学
070102
四年理 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3
自动化
080801
四年工 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4
电子信息工程
080701
四年工 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5
通信工程
080703
四年工 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6
光源与照明
080603T
四年工 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7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四年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院
28
环境设计
130503
四年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院
29
产品设计
130504
四年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院
30
雕塑
130403
四年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院
31
数字媒体艺术
130508
四年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院
32
美术学
130401
四年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院
33
风景园林
082803
四年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院
34
文化产业管理
120210
四年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院
35
艺术与科技
130509T
四年艺术学
艺术设计学院
36
服装设计与工程
081602
四年艺术学
服装学院
37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5
四年艺术学
服装学院
38
摄影
130404
四年艺术学
服装学院
39
工商管理
120201K
四年管理学
管理学院
40
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401
四年经济学
管理学院
41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6
四年管理学
管理学院
4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四年管理学
管理学院
43
物流管理
120601
四年管理学
管理学院
44
电子商务
120801
四年管理学
管理学院
45
英语
050201
四年文 学
外国语学院
46
日语
050207
四年文 学
外国语学院
47
汉语国际教育
050103
四年文 学
外国语学院
生物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
2工学0802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3工学0803光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4工学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5工学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6工学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
7工学0821纺织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
8工学0822轻工技术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
9工学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10工学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1管理学1202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12艺术学1304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13艺术学1305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大连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1958.07—1970.11
郝世伟党委书记1959.03—1960.01许庄党委书记1960.11—1962.08刘文藻
(副书记 主持工作)
党委书记1962.08—1963.05张廉明党委书记1963.06—1973.03大连轻工业学院1970.11—2007.03
张廉明党委书记1977.09—1983.11林群党委书记1983.11—1989.02于才思党委书记1989.02—2000.06林茂全党委书记2000.06—2005.07张杰威党委书记2005.04—2007.03大连工业大学2007.03—
张杰威党委书记2007.03—2013.03葛继平党委书记2013.07—沈阳轻工业学院
1958.07—1970.11
郝世伟院长1959.03—1960.01许庄院长1960.11—1962.08大连轻工业学院
1970.11—2007.03
许诏院长1978—1982赵葆慧院长1983.09—1989.01蔡英骥
(副院长 主持工作)
院长1989.01—1990.09肖正扬
(副院长 主持工作)
院长1990.09—1991.09肖正扬院长1991.09—2001.08余加佑院长2001.08—2007.03大连工业大学
2007.03—
余加佑校长2007.03—2010.09邹积岩校长2010.09—党委书记
葛继平校长邹积岩党委副书记李长吾副校长商建华、安庆大、王秀山、任文东纪委书记邹积英邹积岩
大连工业大学校训校训:博学精思,笃行致新
“博学精思”,意即做学问者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缜密思考,精益求精。
“博学”,最早见于《论语》:“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说,君子要掌握广博知识,并用礼规范自己的言行,方能不悖做人之道。其后,《礼记》又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谓善学之人,广学博识、审时度势、慎终追远、明辨是非、笃行不悖。博学,就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读书治学,必须广泛的猎取,打好牢固基础,方可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具有开放胸襟和世界眼光。
大连工业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精思”,就要一丝不苟,就要刨根问底,就要穷追不舍。常言道: “思不断者必出新。”《论语》上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所以要善于思考,从人类知识宝库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判美析理,求真弃假。
“笃行致新”,意即学以致用,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努力达到最好。
“笃行”,孔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为诚笃、忠实,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行之意。人生天地之间,做诚实、守信、忠厚之人,是最重要的事情。笃行就是要身体力行,择善而行,踏实前行。笃行就是强调实践,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大连工业大学
“致新”,致者,达到也。新者,更新,创新。致新的意思就是追求、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要创新,就要“扬弃”——扬优良传统,弃陈规陋习,科学发展,与时俱进。致新是笃行的升华,是博学精思付诸于实践的最高境界。在选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追求卓越。
“博学精思,笃行致新”,前一句强调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后一句强调如何做人,如何实践。用“博学精思,笃行致新”作为新时期的校训,有利于铸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流传百世的大学精神,也是大连工业大学“学科为本、质量为上、创新为先、特色为重”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2013
56854920125675272011
5625352010
54552520095565302008540523大连工业大学地址:北方明珠城市—大连,甘井子区轻工苑1号。
邮政编码:116034
方案一
乘坐414、612路 工业大学站。
(火车站乘414到 工业大学 下车)
方案二
火车站乘201路有轨电车-兴工街转 BRT到工业大学。
方案三
火车站附近青泥洼桥站405到沙河口火车站转---BRT 到 工业大学 或到泡崖村车站换乘BRT到工业大学。
方案四
716路、火车站—夏家河、兴工街—革镇堡美林园站 陆港物流--大连客运港
方案五
火车站附近乘快轨到金家街快轨站换乘612路到工业大学站下车。
方案六
大连周水子机场坐出租车到大连工业大学,约12元。
大连工业大学
10月24日11时45分,在大连工业大学综合楼门前惊现一群戴着面罩的“僵尸”,他们形态各异,举止木讷,引来了很多人的驻足围观。顺着人群,只见80多个“僵尸”戴着图案各异的面罩,他们每个都把手机放在胸口,低着头,眼睛直直地盯着手机屏幕,走一步顿一步,木讷地移动着。行进中,他们不和任何人进行沟通,更有甚者把自己裹在连帽衣里,只顾盯着手机。
这些“僵尸”的怪异行为使得现场反响热烈。记者得知,这是工业大学的学生们举行的一场行为艺术活动。
据了解,此次行为艺术表演活动是由工业大学师生联合策划出来的,活动参与者张天雨同学告诉记者,这最初是在公共形象系统设计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过他们的讨论后想出的方案。“10月中旬,大家就通过贴吧、微信等方式招募志愿者,最后有80多名志愿者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