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
大连学校大全>大连大学大全>大连理工大学
学校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被誉为“北方明珠”的海滨城市--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于1949年4月,正值共和国成立前夕, 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坚持“求知问真、追求卓越,修身悟道、引领未来”的理念,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学校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设研究生院;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06年中央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3591人,其中专任教师205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7人,讲座教授10人,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6人,全国高等学校百名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人,博士生导师485人,教授等正高职人员530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人员972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2292人(博士生3507人,硕士生9787人,本科生19236人,预科生68人,外国留学生528人)。另有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4248人,独立学院(城市学院)学生9452人,继续教育学院学生71890人。

大连理工大学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7个学部(共下设28个院系)、7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3个专门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1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现有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工程硕士4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有68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有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单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单位,17个辽宁省示范性专业,4个辽宁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4个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建设的教学实验中心。

学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2个国家培训中心,1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研究基地,5个科技创新基地,2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0个辽宁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71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室),74个研究所。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励46项,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287项。

大连理工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303万平方米(4550亩),其中校本部211.4万平方米(3171亩),市内校区10.6万平方米(159亩),开发区校区81.3万平方米(1220亩)。学校建筑面积117.0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7.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70.7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55302种,80个平台、232个各类中外文数据库。体育馆面积2.8万平方米,由中心比赛馆、游泳馆和开发区校区体育馆等组成。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308人。

目前,学校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水平大学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大连理工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大连理工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努力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大连理工大学1947年,随着中国东北地区率先解放,著名医学生理学专家、时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的沈其震教授向周恩来建议在大连筹办共和国自己的第一所正规大学;1948年4月,中央电令沈其震先生到大连办学,沈其震教授亲自到上海、香港等地延聘敌占区学者、海外爱国学者,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1948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建立的第一所正规高等院校大连大学于正式建立(与今[[大连大学]]不同),下设工学院、医学院、科学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等,其中,著名教育家[[李一氓]]先生任校长,沈其震教授担任医学院院长(后担任中央卫生研究院院长),屈伯川博士担任工学院院长兼科学研究所所长。

1950年7月,为配合全国院校调整,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医学院独立为大连医学院,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

屈伯川大连工学院第一任院长,此前他担任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兼科学研究所所长。

1948年至1952年期间,大连工学院先后从海内外引进爱国学者近百名,其中包括王淦昌(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王大珩(著名光学家、中国光学学科奠基人)、张大煜(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催化科学奠基人之一)、钱令希(教育家、中国计算力学奠基人)、吴式枢(理论物理学家)、毕德显(电子科学家)、杨槱(船舶工程专家)、彭少逸(石油化学、催化科学家)、侯毓汾(染料化学家)、王希季(物理学家)、林纪方(化工专家)等著名学者,建立了八个系,包括数学系、物理系、电讯系、电机系、水利系、化工系、船舶系、机械系等,以及科学研究所等机构。1952年至1958年之间,根据国家高等院校调整要求,数学系被撤销;物理系中由王淦昌领衔的核物理师资被调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王大珩领衔的光学学科被调往长春组建长春精密光学机械学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理论物理师资并入吉林大学;电机系和冶金系被并入东北工学院;当时国内唯一的电讯雷达系全体师生200余人于朝鲜战争爆发后全部被派往朝鲜战场,战争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撤到张家口组建解放军军事通讯学院,后迁至西安设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船舶系被并入上海船舶工程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化工系液体燃料组参与合并组建北京石油学院,现发展为中国石油大学。起重运输专业并入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后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除此之外,煤化工师资迁入山西设立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工研究所;科学研究所大部分划归中国科学院设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

机械系、化工系、水利系得到不同程度加强,其中,清华水利系并入大连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工学院的化工师资并入大连工学院。至此,大连工学院成为学科单一的学院,1958年左右,在钱令希先生的带领下,组建数理力学系,重建船舶系和内燃机系等,开始新的发展征程。

2006年1月,经中央批准,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设立,该学院隶属于中央组织部,是专门负责培养中央直属大型骨干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管理大型企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国家培训基地,学院同时负责开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

学校现任党委书记张德祥,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教授。学校现有教职工3500多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双聘院士1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7人、讲座教授10人,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2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入选者72人,高等学校青年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获得者3人,高等学校百名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1人,正高级人员507人,副高级人员942人,博士生导师450余人。(2010年11月)

学校排名

亚洲排名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2013年4月10日公布的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亚洲大学100强排行榜。大连理工大学位列第80位,国内排名13位,排名超过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名校。

全国排名

2012年武书连国内19所一流大学榜单,大连理工大学位列第15位。

2013年武书连大学排名,大连理工大学位列第21位。

2013年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排名,大连理工大学列第25位。

2013中国大学研究生院工学排名,位列第6。?

教学力量

办学规模

大连理工大学

学校依山傍海,办学条件优良,占地面积433.2万平方米(包含凌水校区、市内校区、开发区校区和盘锦校区),建筑面积172.59万平方米(不含住宅)。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285.8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5.5万余种。学校现有运动场馆面积14.8万平方米。同时,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校园网络体系。

学校建筑面积122.29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拥有两个大型图书馆——伯川图书馆和令希图书馆,分别以第一任校长屈伯川博士、第二任校长钱令希院士之名命名,面积合计7.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75.8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55302余种,80个平台、232个各类中外文数据库。此外,各院系还建有多个专业的图书资料中心。校本部还有多个大型体育运动场,其中一个以曾在该校长期执教的中国奥运体育先驱刘长春教授命名的大型体育馆。体育馆占地2.8万平方米,由中心比赛馆、游泳馆和开发区校区体育馆等方面组成。

管理机构

校内职能部门及直附属单位

学校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党委统战部党校党委保卫部,公安处纪委,监察处机关党委工会委员会共青团委员会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处,校友联谊总会教务处注册中心学生工作处,党委,武装部招生就业处科学技术研究院保密办公室技术研究开发院人事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办资产管理处基建处离退休工作处,离退休党委财务处审计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采购与招标管理中心后勤处,后勤党委市内校区,管理委员会住宅办公室网络与信息化中心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党委档案馆图书馆体育馆附属高中附属学校

其他机构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高科技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国际会议中心深圳研究院

院系设置

校区学部(院)下设院(系)主校区研究生部(院)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化工机械,学院化学学院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电气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半导体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建设工程学部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工程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MBA,/,EMBA,中心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人文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MPA教育中心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系城市规划系艺术系工业设计系外国语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体育教学部国际教育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创新实验学院软件学院,校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嵌入式系统,工程系服务科学与工程系数字媒体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市内校区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城市学院校区计算机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独立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工程实践中心创新实践,中心盘锦校区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与环境学院生命与医药学院文法学院商学院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3595人,其中专任教师206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院士1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人,讲座教授11人,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8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2人,博士生导师560人,教授等正高职人员605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人员1085人。

野依良治(日本):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及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阿夫拉姆·赫什科(以色列):大连理工大学名誉教授。“蛋白质降解”的研究上取得突破,他发现的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对研制治疗肿瘤的药物、对人类的健康事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邱大洪、钟万勰、程耿东、王立鼎、林皋、申长雨

中国工程院:赵国藩、王众托、欧进萍、郭东明

已故院士:钱令希、杨锦宗

齐康、高庆狮、王之江、曾毅、殷国茂、沈闻孙、高金吉、邹竞、胡永康、何德全、王浩、刘玠、陈清泉、岑可法、 杨凤田、赵晓哲、高文

吴微、王友年、张洪武、董 闯、李宏男、周 晶、彭孝军、林 焰、全 燮、胡祥培

特聘教授:唐春安、孙立成、滕斌、李宏男、王友年、沈永明、董闯、 张洪武、 全 燮、张淑芬、彭孝军 、贾振元、邱介山、雷明凯、程春田、刘黎明、胡祥培、吕小兵 、陈景文、郭旭

讲座教授:崔占峰、姜辛、宋春山、陈震、侯召民、陈超美、陈国华、宋钢兵、Yury Gogotsi、 周荫强、仝立勇

王众托、钟万勰、洪承礼、林钧岫、邱大洪、林皋、程耿东、杨大智、马腾才、宋玉普、蹇锡高、胡家升、王永学、李宏男、欧进萍、李洪兴

董闯、 唐春安 、欧进萍、 胡平 、郭东明 、全 燮、 张洪武、 胡祥培、 贾振元、吕小兵、刘黎明

唐春安、董 闯、欧进萍、王永学、王 伟、滕 斌、李宏男、沈永明、徐永平、张洪武 、 胡 平、申长雨郭东明、全 燮、张淑芬、吕小兵、唐 莉、彭孝军、邱介山、雷明凯、胡祥培、郭 旭、程春田、段春迎、刘黎明、朱庆华、贺高红、陆安慧、李克秋、陈景文、孙希明

程春田、陈景文、雷明凯

王永学、孔宪京、王延章、周集体、栾茂田、林 焰、李廷举、张淑芬、唐春安、雷逢春、胡 平、李洪兴

董闯、张淑芬、王 伟 王永学、王德真、郭东明、全 燮 、张洪武

科研实力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作为新中国创立的一所正规高等院校,建校来秉承老一辈教育家教育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办学精神,在超过60年的办学历程中,科学研究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现拥有:

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

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4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1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技术创新基地,2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15个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环境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动力机械与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现有2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工程硕士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有69个本科专业,5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有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单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之一。

大连理工大学在2010年的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四大论文索引排名中,SCI排名国内第24位,EI论文排名第15位,会议论文排名第13位,社会科学论文排名第19位。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于2006年1月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设立,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构成“一校五院”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学院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

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结果发布,大连理工大学共有23个学科参评,3个学科排在前5位,9个学科排在前10位,15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排在第3位。

1化学工程与技术32水利工程43力学54环境科学与工程55船舶与海洋工程66工商管理87土木工程88建筑学99机械工程101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1311管理科学与工程1412控制科学与工程1713城乡规划学1714光学2015数学2016物理学2117软件工程2318材料科学与工程2319公共管理2420信息与通信工程2621电子科学与技术2822哲学302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3

办学成果

大连理工大学服务面向,符合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目前,学校拥有本科专业5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个,涵盖了理、工、经、管、文、法6个学科门类,体现了“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目标。学校在注重适度增设新专业的同时,尤其重视已有专业的建设与调整,有两个专业分别在 2003年和2004年全国本科专业排名中名列第一。

“十五”期间,学校建成了32门校优秀课程,14门辽宁省精品课程和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三年来共出版教材418部,其中12部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9部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有4部教材被列入2003年国家“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已开发CAI课件208个,其中77个已通过鉴定或正式出版。

“十五”以来,学校每年设立100万元左右专项经费,支持教改项目。共支持458项校内教改项目,20项国家级教改项目和5 项省部级教改项目。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5项,其中一等奖2项(含与校外合作1项),二等奖3项(含与校外合作1项);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4项,其中一等奖2项(与校外合作),二等奖2项。2004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19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2001年至2004 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共87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36项)。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坚持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淘汰的要求,在实践中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确定了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设立了主要质量监控点,开展课程评估,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从2003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全校范围的课程评估。

“十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规模扩大,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培养层次明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全日制本科生规模稳步增长,全日制本科生规模从2000年的11919名增加到2005年的17526名。研究生规模则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 2000年的3041名增加到2005年的13690名,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为2580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超过7000人。目前,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为1:0.78。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传统与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多方探索,坚持并发展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等多类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并实施了融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基本实验与科研训练为一体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全校公共基础课按理、工、经、管、文、法学科打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按学科大类打通,体现了基础坚厚化、专业宽广化、专业方向柔性化、培养学生个性化。

大连理工大学在“十五”“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的同时,学校重点建设了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实验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等十多个教学基地、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已初步建设成有特色的示范性的教学实验基地。“十五”“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体系面向本科生开放;接纳一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使学生了解科研前沿;学校制订了“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开展科研助手活动,引导学生“科研助学”。创新教育的气氛日趋浓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重点建设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基础力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机械基础等34门对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更新的基础上,学校还在改进教学方法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十五”“211工程”建设中,招收外国留学生工作也有较大的突破,5年来共招收各类外国留学生495人。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的种类增加,培养模式多样化。启动了硕士生“以课题为牵引、以团队为基础”的培养模式,提倡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实行弹性学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设立了博士点点长和研究生培养督导组,负责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了导师基金,实行导师全面负责制;建立博士论文基金和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这些措施促进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5年来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4篇,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31篇。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2010年11月2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8所高校在上海同济大学宣布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全方位合作,并宣布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 重庆大学于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卓越联盟基本形成。

2015年7月3日,腾讯正式发布“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腾讯将与各高校将在校务管理移动化、校内消费数字一体化、校园大数据挖掘与信息化建设等搭建“智慧校园”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国际交流

大连理工大学1995年以来,该校已接受来自51个国家的约227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在该校就读、学习的留学生有602 名。

近几年,该校还先后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美国阿克琉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隆多大学,瑞典阿卡丽高学院等多所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并在逐步扩大学生的交流规模。

为了加快“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速度,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改革和支持力度,专门设立了“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化基金”,简称“校国际化基金”,用以资助海外学者聘请、教师国外进修、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合作办学。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本基金专门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这个窗口,广泛地进行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使海外各界更加了解了该校,提高了该校的知名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将竭尽全力为全面推进该校的国际化办学进程、把该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该校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留学直通车“3+1+1”本硕连读项目,引进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国内培养急需的高素质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学分互认。课程衔接,中外合作”的运作模式。学生可选择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完成本科、硕士学位。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布了2013年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资助项目,该校申报的“大连理工大学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本科生交流项目”等18个项目(共46人)全部获批,获批项目率达到100%,位居各高校前列。

国家留学基金委自2012年起设立了“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主要面向“985工程”、“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选拔本科二年级(含)以上优秀学生赴国外知名高校/机构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行为期3-12个月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或赴国际组织/企业/实验室实习。选拔方式主要通过项目实施院校与国外知名大学、机构的合作渠道进行选派,重点支持双方交换、交流项目,优先支持各校的学费互免或由学校支付学费的交流项目。资助内容包括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 。

合作学校

慕尼黑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

杜伦大学。

皇家工学院。丹麦技术大学。

根特大学。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

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东京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广岛大学。

仁荷大学,成均馆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韩国延世大学。

就业状况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十分重视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大连及长春、哈尔滨为重点地区,以石化、航天、通讯、汽车、机械、建筑为重点行业的就业基地。校内每年都定期举办2-3场有近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加的大型毕业生双选会和300余场专场招聘会,接待千余家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同时,学校还面向毕业生提供各种指导和咨询服务,建立了以系统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为特色,以高水平的职业辅导讲座为补充,以多样化的就业实践环节为辅助,以职前教育网络学堂为延伸,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为支持的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长期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始终保持与社会各界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与合作,需求信息量大,就业渠道畅通,一次性就业率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多年来,学校已与千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公司、科研设计院所及金融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进取意识和团队精神强、成才率高。因此,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来供需比例一般都达到1:10以上,有些专业达到1:50以上。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社会地位的调查中,大连理工大学名列第8位;在“最受企业欢迎的10所大学”评选中,大连理工大学名列第7位。

几年来,大连理工大学80%以上的毕业生到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工作。据统计,我校每年的毕业生中有近45%去国家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单位就业;超过10%的毕业生被国际知名的外资企业和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录用,其中不乏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近几年,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40%左右被免试推荐或考取研究生(含双学位),有的专业更是高达70%以上。每年约有15%左右的毕业生被免试推荐到本校或清华、北大、中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详细情况请参见《大连理工大学2006届毕业生去向》)

大连理工大学建校50多年来,已向社会输送了十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等数十位党和国家及有关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有9位中科院院士和7位工程院院士,有多位高等院校书记、校长,更多的是担任国家经济建设重任的国家大型骨干企业的厂长、经理和工程师。

在科技领域,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生创造出了许多项中国“第一”。据完全统计,大工人主持或参与了第一台激光器、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台4.5兆伏静电加速器、第一台激波管、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艘核潜艇等项目的研制。其中许多人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有些已成为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

知名人物

知名校友

大连理工大学尉健行,1953年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曾任中共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常委、书记,中共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常委等职务。

戚元靖,1955年土木学院毕业,原冶金工业部部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94年11月4日在北京逝世。

叶连松,船舶工程学院毕业,原河北省省长、省委书记。

高德占,化工学院毕业,原湖南省省长,天津市委书记。

闻世震,1965年机械学院毕业,原中共辽宁省省长、委书记,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傅育宁,土木学院毕业,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兼任招商银行董事长、蛇口工业区董事长、招商国际董事长、招商轮船董事长。

许宪平,机械学院毕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党委常委,兼任一汽股份、启明星股份董事长。

钱令希,国内计算力学学科创始人,工程力学专家,著名力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向文波:材料学院和管理学院毕业,工程机械专家、高级工程师,现任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殷国茂:机械学院毕业,1988年获全国首批优秀企业家称号,原成都无缝钢管厂厂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润峰,电子工程系毕业,原四川长虹集团董事长,中共十四大代表、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刘长春:国内高校第一位体育学教授,第一个代表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被称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万立骏:化工学院毕业,主要从事电化学、SPM技术、纳米化学和纳米材料的研究。2009年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钟万勰:计算力学专家。国际计算力学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立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

林皋:水利工程及地震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邱大洪:海岸工程和近海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耿东:原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工程力学、计算力学和结构优化设计的研究。

申长雨: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校长。

尉健行校友回访母校郭东明:机械学院毕业,2009年1月14日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内机械制造学科领域颇具声望的领军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国藩:土木系毕业,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众托: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专家,大连理工大学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建民:化工学院毕业,创立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总裁。

俞鸿儒:空气动力学家,气动实验专家。该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

徐性初: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崔占峰,化工学院毕业,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细胞与组织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荣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李琳,自动化控制专业毕业,英国华威大学教授,激光加工中心主任,2013年荣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陈国庆:现任内蒙古大学校长,教育部科技委数理学部委员,内蒙古数学会理事长,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青联副主席。

卢伟光,船舶工程学院毕业,创立安信地板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上海国际商会副会长。

赵树丛,管理学院毕业,现任国家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王兆国,曾在管理学院学习,原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福建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主任。

学校领导

张德祥书记

  

  李一氓,大连大学第一任校长

  吕振羽,大连大学第二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段玉明,原大连大学党委书记

  屈伯川,大连大学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兼科学研究所所长

  

  屈伯川,大连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吴健,大连工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

  白长和,大连工学院第二任党委书记

  崔健,大连工学院第三任党委书记

  周明,大连工学院第四任党委书记

  钱令希,大连工学院第二任院长,中科院院士

  

  雷天岳研究员 大连理工大学第五任党委书记

  钱冬生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第六任党委书记

  金同稷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第三任校长,第七任党委书记

  林安西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第四任校长,第八任党委书记

  程耿东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第五任校长,工程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进萍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第六任校长,土木工程和工程力学专家,

  申长雨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第七任校长,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东明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第八任校长,机械特种加工及精密加工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小鹏,男,汉族,1959年6月生,辽宁大连人。1982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专业毕业,博士后。先后在加拿大阿尔伯它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从事计算机辅助制造工程及计算机图形可视化合作研究。历任大连理工大学基础部工程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机械工程系图形技术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基础部工程画教研室教授,IBM计算机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校科研处处长;大连大学副校长,校长。2001年6月任中共大连市委常委。2008年3月任辽宁省教育厅厅长。2011年3月任中共营口市委书记。201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14年05月21日,魏小鹏担任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

  

郭东明

  郭东明,男,1959年出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1月14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工程学部委员;辽宁省留学归国博士联合会副主席。《机械工程学报》、《工业工程》等杂志编委,《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

姜德学

  姜德学,男,汉族,1962年8 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1983年12月入党,198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申长雨院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常务副校长:郭东明(主持常务工作)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邵龙潭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李成恩(兼纪委书记、盘锦校区党工委书记)

  副校长:卢中昌(盘锦校区管委会主任)

  副校长:李志义

  副校长:宁桂玲

  副校长:李俊杰

  副校长:曲景平?

校园文化

学校校歌

大连理工大学校徽作词:刘 健王续琨作曲:郑述诚

你屹立在凌水河畔,你昂首在黄海之滨,

啊~大连理工大学桃李芬芳,笑浴万里春风。

你在朝霞中诞生,你与共和国同龄,

啊~大连理工大学岁月峥嵘,创业发展走过光辉历程。

团结进取,求实创新,是你光荣的传统,

造就英才,科教兴国,是你神圣的使命。

啊~大工,科学的殿堂,在拼搏中发展,

啊~大工,人才的摇篮,与新时代同行,与新时代同行。

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节,以校园文化节庆的形式,通过多元化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文化活动集合,展示学校办学成就、凝聚校友感情、提升学校知名度、增进师生爱校情怀、推动大学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

在校园文化节期间,学校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举办毕业生学业成果展、教学科研成果展、创新教育成果展、校友创业成果展,充分展示该校的办学实力和科研学术水平;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化艺术名家、校内外名师、知名校友、成功创业的社会人士等来校举办讲座讲坛;选择京剧、芭蕾舞、舞台剧、摄影展、绘画作品展等文化品位高雅的艺术走进校园;播放优秀露天电影;同学们届时将以“嘉年华”的形式,开展活泼多样、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老师们届时也将和同学们一起以文体友谊赛、对话访谈以及沙龙等形式开展各种师生互动活动,机关职能部处与专业教师将通过机关开放日、座谈等形式增进了解和理解,同时以学生社团为推手,开展大学生辩论会、演讲报告会活动。“校园开放日”也将在文化节期间与嘉年华活动同时举行,广大中小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走进该校校园,深入学部、院系、实验室、图书馆、校史馆等,了解大工、感受大工,考生家长也可以现场了解该校的招生政策以及具体情况。

学校周边

大连理工大学学校: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东软信息学院等。

医疗: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连市第七医院等。

社区:文萃轩小区,软件知音园,星球花园等。

交通:406,533,23,10,3,28,901,26路等。

旅游:黑石礁,星海广场,圣亚海洋世界,星海公园等。

西门:

406路 理工大学站

10路 凌水镇站

北门:

26路:大工路站

3路 新新广场站

901路 新新宾馆站

东门:

23路 理工大学东门站

南门:

533路 凌水路站

学校地址

大连理工大学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邮编:116024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8号路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邮编:116620

地址: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新区大工路2号

邮编:124221

特色专业

是大连理工大学的王牌学科,现设有4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含机电外贸日语强化、英语强化)、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工程,他们的大量优秀成果都已经转化成优质的产品,如全液压汽车起重机系列设计,已与国内有关企业合作应用,每年形成上亿的产值;智能控制装置,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石化企业;制球机械和故障诊断仪已在国内形成较大影响等。

和机械学一样也是大连理工的王牌特色专业,由于学校地处大连良港,所以与这个专业相关的各个学科自然占了地利的优势,如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都发展得有声有色。

很多喜欢机器人的学生们对于大连理工的这个专业应该不会很陌生了吧,因为每届机器人足球大赛活动中,都能看见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和软件学院的同学们忙碌的身影,而他们的机器人在大赛中也可谓是佼佼者哦。

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个特色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学生入学以后暂时不分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到大二的时候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在入学之后第一年的时间里可以很全面地了解和接触大连理工各专业的情况,到时候可以更加理性,更加有目的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是这么好的条件可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拥有的哦,它对学生的高考分数要求是特别高的。

网友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
其他人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