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
佛山学校大全>佛山大学大全>广东工业大学
学校简介

广东工业大学校徽2008年进入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院校,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坐落在中国南方名城广州,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17亿元。全日制在校生4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42000余人,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有广东省引进创新团队2个,领军人才4人。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证。学校共设有19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7个学科教授评审权,3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有工程硕士(17个领域)、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3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68个本科专业。自2013年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相关的31个本科专业在广东省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第一批招生。机械、信息、材料、化工四个学科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2013年该校新增加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到校科研经费超过3.5亿元,比2011年增加31%。

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高端应用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

学校正努力在精密装备、IC设计、工业设计、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学校致力于培养有国际视野、有坚实基础、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办学条件良好,现有计算机15000多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4.98亿元。校舍建筑面积142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拥有藏书341万册、电子图书9000GB,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资源使用范围。学校从学生成才观的理念转变抓起,探索性实施了“重基础、强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改革,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同时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纳入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之中。

2013年3月6日,《广东工业大学关于将本科招生录取批次调整到第一批次的报告》得到广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相关的31个本科专业自2013年起在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第一批招生。这些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包装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科学。

协同创新中心(平台)(4个)

1.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

2.高端应用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心

3.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

4.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

1.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

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1个)

1.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机械装备制造及控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

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

1.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民政部首批“国家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产学全程结合的地方院校制造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

1.机械装备设计制造与测控关键技术

2.先进工程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关键技术

3.现代工业自动化关键与共性技术

4.现代精细化工中的关键与共性技术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7个)

1.广东省微纳加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2.广东省物联网信息技术实验室

3.广东省计算机集成制造重点实验室

4.广东省电动汽车驱动装置重点实验室

5.广东省功能软凝聚态物质重点实验室

6.广东省创新方法与决策管理系统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

7.广东省高端厨房电器技术重点实验室(校企联合)

广东省工程研发中心(5个)

1.广东省现代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广东省动力电池及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3.广东省物联网共性技术研发工程中心

4.电磁波材料和器件检测及应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5.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1个)

1.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

2.自动化装备与集成实验室

3.现代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

4.清洁化学技术实验室

5.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6.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重点实验室

7.电力节能与新能源重点实验室

8.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广东高校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室

11.先进设计技术实验室

12.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

13.现代计算机技术实验室

14.先进控制技术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

1.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电气与控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基础化学与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计算机与网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6.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8.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9.计算机基础教学示范中心

10.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广东工业大学学科教授评审权(7个)

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

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广东省创新团队(2个)

广东省纳米数控装备及纳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广东省工业设计集成创新团队。

广东省重点学科(15个)

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热能工程、应用数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信号与信息处理、企业管理。

(攀峰重点学科为整体实力居省内领先,对国家及广东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起引领作用,并有能力和潜力冲击国家重点学科和国际一流的学科。)

独立学院:华立学院(第二批本科B类招生)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办学肇始于1999年,是2004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广东省首批本科独立学院。学院秉承高起点建设、高质量办学的治学理念,历经十四载砥砺发展,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实力突出、办学特色鲜明、以工科为主,工、经、管、文和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大学。?

学院坐落于广州市副中心——增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与北汽集团投资50亿的华南生产基地隔道相邻、携手共进。学院占地面积915亩,设有7个学部,27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6000余名。学院针对珠三角产业发展、经济特色及专才需求,深入推进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国际合作、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已经为广东省现代化建设培养了18000多名高素质应用型本科建设人才。

历史沿革

广东工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建立的广东省广州水利土木工程学校(由广州高工,北江高农、兴宁高工、海南农校、广西第六工校组成)。

1953年更名为珠江水利学校。

1954并入为武汉长江水利学校。1955年易名为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1959年,广东省广州水利学校与省电业局广州中心试验所、广东电力学校、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合并组成广东水利电力学院。

其组成部分还包括1954年建立的广州基建交通班。1957年后更名为广州市技术学校。 后广州业余工学院并入。

1958 年,易名为广州高等工业学校,同年10月23日,升格为广州工学院。1961年6月,广东工学院与湖北科技大学,广东科技学院合并为中南科学技术学院

1962 年,广东水利电力学院和中南科学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为广东工学院 。

1970年,更名为广东矿冶学院。

1982年6月,复名广东工学院。

广东工学院以前是连在一块的,占地面积也很大,1970年后期搬迁至韶关,回迁后被环市东路隔开为生活区和教学区。

1956年创办广东省机械学校。 1968年学校停办。

1978年12月,学校复办,并升级为广东机械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

1956年,创办“广东省城市建设局干部培训班”。

1957年,更名为“广东省土木工程学校”。

1958年,升级为“广东省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63年秋,学校停办。

1965年,恢复办“广东省土木工程专科学校”1968年,学校再次停办。

1973年,更名为“广东省工程建设学校”1985年,更名为“广东省工程建设专科学校”。

1991年,并入华南建设学院,更名为“华南建设学院(东院)”。

校园环境

校本部设在大学城校园。其中东风路校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龙洞校区环境优美,清爽怡人;大学城校园气势恢弘,科技氛围浓厚;番禺校区小巧玲珑,学风严谨。学校校园环境优雅、景色秀美,已初步建成一个“生态、人文、数字、科技”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校园,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工科、理科类学院学生以及外国语学院学生安排在大学城校园学习;管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学生安排在龙洞校区学习;文法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安排在东风路校区学习;商学院学生安排在番禺校区学习。

学校运动场地、各类(种)教学设施齐全,器材设备充足,现有4个标准的400米田径场,8个标准的足球场,74个篮球场,13个排球场,网球场21面,羽毛球场30面,健美操室和健身房4个,风雨运动场2个,游泳池2个,乒乓球室5个,共有乒乓球台110张;拥有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占地面积14万多平方米的多功能体育馆,其中主馆篮球馆设备设施先进,有5400多个席位。

学术研究

学校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多年来,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联合培养、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合作科研等广泛的学术合作。同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高校和机构的合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建立了一批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主办及承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学校在国(境)外的影响力,也大大拓宽了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本着“广开渠道,促进交流,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的方针,该校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提高学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为重点,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开拓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学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工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法国南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韩国檀国大学、日本姬路独协大学、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美国UGS公司等国(境)外5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在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教师交流、学生交流、举办国际会议以及促进政府间的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该校发挥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注重与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与开发,建立中外联合实验室、中外装备技术制造中心、中外联合研究所等,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和地区的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该校积极深化对外引智工作,积极开展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通过邀请国境外专家和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还积极主办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另一方面通过派出讲学、进修培训、攻读学位、考察访问、合作科研等多种形式做好教师的输出培养工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带来了先进的科研成果、科研理念和科研趋势。 该校还积极推进国际间的学生交流与联合培养,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一方面通过与国境外高校的学生文化交流、校际学生交换和联合培养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另一方面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为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的空间和条件。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截止到2013年7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其中正高职称300多人,副高级职称700多人。2011年以来,学校全职引进了国家“千人计划”教授3人、“青年千人计划”教授3人、“杰青”1人、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芬兰国家文化成就奖获得者1人等,同时还聘有美国科学院院士士1人、法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珠江学者教授3人等。

院系设置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轻工化工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商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独立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学科建设

广东省重点学科(15个)

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

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热能工程、应用数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信号与信息处理、企业管理。

教学建设

学校坚持把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坚持不懈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到校科研经费超过3.5亿元,比2011年增加31%。学校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牵头或参与组建省部院产学研创新联盟28个,另有省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省发改委工程实验室1个,省经信委工程中心1个,省高校科研、教学平台18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此外,学校还与地方政府和工业界联合建立了“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多个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学校正努力在精密装备、IC设计、工业设计、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果。?

广东工业大学2007~2011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3000项,到校科研总经费近8.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计划的近4倍。2011年学校科研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经费实现50%的快速增长,提前突破2.5亿元大关。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不断增强,主持承担500万元以上科研项目5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4项,获财政资助经费3720万元。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高,2007-2012年学校获国家基金立项共222项,省基金项目立项共263项,其中2012年已获得国家基金立项65项,是2007年的2.8倍,连续第二年超过60项,并有望突破70项。

学校一方面整合各相关学科力量,加强重大科技成果凝练和培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另一方面是专门设立成果培育基金,加大对高水平成果的培育与奖励力度,在国家级等重大科技奖励上取得了突破。学校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此外,学校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专利571件,其中,2011年专利授权量是2007年的4.9倍。发表学术论文13035篇,其中SCI 597篇,EI 1055篇,ISTP582篇,均较以往有大幅度的增长。

学校充分发挥省属重点工科院校的作用,逐渐形成了“点、线、面”全方位服务广东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产学研合作体系。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产学研结合工作先进单位。学校与企业共建“校-企”产学研基地、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100多个。2007~2011年,学校承担来自企事业委托的横向科研课题累计3000多项,到校经费达到6.22亿元。此外,还与广东省企业联合承担一大批省、市各级产学研项目。如与企业联合承担省部产学研项目近200项,项目经费超过1.8亿元。学校积极开拓和推进“校-市”、“校-区”、“校-园”、“校-镇”等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工作。2007年以来,与10多个地市(区)政府、高新区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并与东莞横沥镇、云浮新城镇等专业镇建立了“校-镇”全面合作关系,服务专业镇的转型升级,并作为全省“一校一镇”产学研结合示范。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在区域分布上已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东莞为核心,面向珠三角,辐射粤东、粤北、粤西的良好局面,科技服务覆盖到广东21个地市。

截止到2013年7月,学校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014年4月25日,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广东工业大学等5所普通高等学校调整招生录取批次的意见》(粤教考函[2014]15号),广东工业大学所有专业自2014年起在我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

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已形成了具有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共存,实际拥有资源和可获得资源并举的以工科文献为主,兼顾文、理、经、管的多学科文献资源体系。馆藏文献种类广泛,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门类,其中专业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73%,理工类书刊占馆藏总量的60%,颇具馆藏特色。

截止2011年,纸质文献累计数量341万册、电子图书9000GB,其中中文图书2574050册,外文图书38523册,中文报刊222406册,外文报刊77259册,受赠文献371874件;引进中文网络数据库24个,外文网络数据库18个,自建网络数据库8个。另外,通过馆际文献传递等共享手段,有效地提高学校学科文献的保障率。 如积极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calis中心)、广东省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Galis中心)以及石牌六校联合办馆等一系列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协作活动,大大拓宽了该校师生利用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渠道。

学校领导

历任校长

自1995年广东工业大学组建起,

钟韶:1995.5至2001.6

张湘伟:2001.6—2010.10

陈新:2010.10—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苏一凡

党委副书记、校长

陈 新

党委副书记

汤耀平

米银俊

党委常委、副校长

章 云

陈立中

张 力

郝志峰

张光宇

王成勇

知名校友

陈韶章:广东工学院1965届毕业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退休前任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广州史上唯一)、建设部劳模、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等称号。

邱冠周:广东矿冶学院70年代培养的优秀学生,在中南大学任教。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

李艾:主持人,超模, 工商管理系。1979年1月4日生于广东,大三那年被星探发现,意外获得FORD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中国总冠军,从此走了上名模之路。分别于2001、2002年,获得国际品牌中国十大名模奖及中国职业十大名模称号。参演过《亲密敌人》、《光棍终结者》、《杜拉拉升职记》等电影,现为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

易建联:2003级工商管理系,非国家高考统招普通生,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可司职小前锋,大前锋及中锋。2007年NBA选秀中易建联以第六位的成绩被密尔沃基雄鹿队选中,曾效力于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NBA) 德州达拉斯小牛队,现回国加入CBA联赛。

蔡文:原广东工业大学数学系老师,可拓学创始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专著有《可拓集与可拓数据挖掘》、《可拓逻辑初步》、《可拓营销》(简繁体)、《可拓工程》、《EXTENSION ENGINEERING METHODS》(中文简繁体和英文版)、《物元模型及其应用》、《物元分析》。

朱芳雨:2003级工商管理系,现役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良好的心理素质、精确的三分(绰号:三分雨)、顽强的作风,是一名技术全面的队员,广东宏远队中核心,中国男篮主力,广东宏远队长。

林树森:(1946年12月——)男,汉族,广东省汕头市人,中国共产党员。广东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前广东省常委、广州市市长、贵州省省长。2010年8月30日,因为工作调动等原因辞去贵州省省长一职,现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协同创新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坚持凝炼学科方向与打破学科界限相结合,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与我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的若干个学科。同时,根据自身定位及学科优势,广泛集聚地方政府、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社会力量资源,主要着力于“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创新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港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多模式构建开放式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学校正努力在IC产业、工业设计、精密装备、制药、软物质等领域构建创新平台,产学研和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重大成果。

2011年,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市番禺区政府及工业界共同筹集启动资金8000万元,共建“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该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国家级、高水平、开放式的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全球第一颗TD-LTE芯片的设计企业广晟微电子、广州超算中心的运营单位广州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广联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股份公司等数十家龙头企业的研发机构已签约入驻。广州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携“核高基”专项项目入驻,学校与企业共同引进的全球顶级芯片专家及其团队已加盟基地的研发工作。依托IC基地平台,以协同创新为重大驱动,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强与工业界的深度融合,建设了广东工业大学高端应用电子芯片协同创新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学校、政府、企业多方协同的高水平IC研发平台。

2006年,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主体,东莞市政府资助,组建了我省第一家由校地共建的工业设计领域的跨学科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华南工业设计院”。设计院成立取得了200多项专利,服务东莞市近500家企业,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亿元以上,受到东莞市政府高度评价。随着东莞市转型升级走向深入,设计院原有的投入和规模已不能满足需要,学校与东莞市政府共同决定,以华南工业设计院为依托,利用学校工业设计、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优势,整合国际、国内工业设计优质资源,建立“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东莞市政府已同意投资1.5亿元支持其建设。学校同时引进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带领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加盟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通过共建,将该园打造成为培养优秀工业设计人才、促进工业设计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基地,力争在工业设计领域争当全国的领头羊。

由广东工业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一流设计院校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的 “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也于2012年11月份成立。该中心对于探索广东设计产业化运作模式,全面提升东莞市设计创新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广东工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通过组织申报广东省第二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专项,成功引进广东省“纳米数控装备及纳米加工技术创新团队”,并获3000万元省财政资助。该团队在精密装备制造方面已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学校还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联合工业界共建“佛山广东工业大学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通过整合研发力量,获批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基地“粤港网络化制造科技合作基地”,联合成立了广东省教育厅国际合作基地“广东省制造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通过国际合作创新平台项目“面向制造物联网应用的实时信息网络构建与优化决策方法研究”开展合作研究,加强了产业化推广及应用。

广东工业大学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的“一校一市”、“一校一镇”、“一校一区(高新区)”、“一校一园”等多模式的产学研合作,针对地方经济特色和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服务。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与我省全部16个高新区、70多个专业镇、20多个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四位一体,整体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覆盖全省21个地市,并与全省20多个地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牵头或参与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20多个,建立校企创新平台100多个,覆盖广东主导产业。

广东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全过程,要求平台的建设规划与考核必须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以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机联合,为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工作服务。学校主要从两方面开展探索: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的办法,协同创新平台引入的海内外高层次研究人员和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聘请为兼职教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当今先进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其课堂知识,开阔其学术视野;另一方面,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将本科生和研究生大规模成建制地派到各个协同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学校特色

办学特色

广东工业大学学校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科技人文学术氛围浓郁,各类文化艺术节和科技文化节,为在校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升。

学校不断改善的办学条件为广大师生的教学、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开设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形成了本科教育的鲜明特色。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多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招生专业热,就业门路广”是社会对广工大的赞誉。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全面育人结合的教育理念。根据“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化、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化、专业实验特色化、实习实训层次化、模块化、创新活动多样化”的思路,构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以分类思想,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设创新班,一共有6个班,采用的是“研究型教学、创新性实验和灵活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二是积极探索和推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开设校企联合班,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每位学生都有研究课题和固定的导师指导,一边上课一边创新实践。这些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学生去实践实训,去学知识、学技术、学企业文化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实践能力强,很多学生一毕业就留在企业工作,深受企业的青睐。另外,学校还开设了卓越工程师班,采取“3+1”的模式,大学阶段最后一年在知名企业进行实践实训,培养学生强烈的工程意识和现场解决工程技术的能力。学校还通过特色化实践培养、国际化交流培养、主辅修制和创业教育等途径,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学校启动“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和“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政策性保障,系统性、操作性、计划性支持。同时,多措并举,加大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力度。一是建立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及创业竞赛的测评体系,探索学生科技创新与课程学分互换的激励机制。二是规定各科研团队与科研平台必须将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大了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体系,设立了学生创业基金,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经费2011年达到400万元,是2010年的10倍,连同社会募集的资金达到1000万,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学校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与实际,利用高层次人才和重大科技平台,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知识和技术,掌握国际领先的思维与方法,培养国际视野。同时,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让学生了解产业的政策、规则、规程和环境,让学生在大师的指导下,经过平台和项目的磨练,提高动手能力。这种“顶天立地”的教学科研模式,不仅让学生人人成才,而且让学生人人出彩。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取得重大突破。继2011年首次问鼎全国大学生创新““挑战杯”金奖后,2012年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挑战杯”中再夺1金2银;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暨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广工大FSAE车队获得赛会唯一“新闻传播大奖”、“ANSYS视频传播奖”、营销报告第二名、赛车设计第八名和静态项目总分第十名的奖励;1名学生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学校篮球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超联赛总冠军,2011年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等;学校舞蹈节目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

2013年,学校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摘得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交叉创新奖,以总分330分排所有参赛高校第5位,捧得全国挑战杯“优胜杯”(全国仅24个),并获得2015年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承办权;在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广工大FSAE车队获得营销报告第一名、成本报告第五名、高速避障第四名、耐久赛第二名和总成绩第四名的佳绩;1名学生荣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

广东工业大学板球场

学校重视体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积极探索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掌握一至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技能的理念。设置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等十多个项目的俱乐部。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参加不同项目俱乐部。新的体育教育理念使强势体育成为学校的名片,篮球、足球、定向越野等体育项目获得多项全国、省级奖项,学校男子篮球队2004年与2007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大学生 运动会两获冠军,在“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中,2006年获南赛区冠军和全国亚军; 2008年获总冠军;2009年卫冕总决赛冠军。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国大学生 运动会、广东省大学生 运动会、全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等大型体育赛事。2010年学校还承办第十六届亚运会板球、手球比赛和亚残运会盲人门球比赛、2011年,首次以总分第一获得省“挑战杯”竞赛桂冠、2011年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等。

学校发挥学科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开设创新实验班,择英才而教,独立成班,单独设置培养方案,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创新,以培养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为目标,以多样化自主学习模式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采取研究型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方法。

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后,根据学业情况优先获“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从而实现本硕连读。获推免资格的学生在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完成最后一年的本科学习,为读研打下基础,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进入学校优秀研究生培养计划,获得留学资助的机会。

特色活动

广东工业大学女生节是全国高校中富有特色的学生文化活动,始创于1991年,于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举行,足足一周。以“关爱女生” 为宗旨,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业务能力、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广工女生节1991年-2012年回顾:

广东工业大学女生节是广工大在高校中首创的特色节日,其前身是广东工学院女生节,创办于1991年,历史悠久,不仅深得广工同学们的喜爱,也广受其他高校同学们的欢迎。

在整个女生节期间,校园里洋溢着温馨、祥和、浪漫的气氛,优美的旋律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节日的喜悦,让女生们眉开眼笑。“青春真好,做广工女生真好!”沉浸在广工女生节,人们无不如此惊叹!

第一届女生节(1991年)

主题:飞扬姿采竞风华。

特色:在高校中开“女生节”先河,影响深远。

第二届女生节(1992年)

主题:活出真我。

第六届女生节(1996年)

本届女生节是广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后的第一届女生节,在三校区同时举行,规模巨大,首创“女生节女生免费电影专场”,成为历届女生节的特备节目。

第七届女生节(1997年)

主题:绽放青春。

第八届女生节(1998年)

主题:绚烂季节,花样年华。

第九届女生节(1999年)

主题:永恒的旋律。

特色:

引起了传媒的关注:《广州日报》的“青春前线”版、《新快报》的“青春地带”版分别在1999年12月18日和13日用大篇幅对女生节作专题报道;《羊城晚报》在“学生时代”版于2000年6月3日重提此届女生节盛况,可见此届广工女生节影响深远,既已结束,却余波未了。

第十届女生节(2000年)

主题:飞跃梦想。

广东工业大学第十一届女生节(2001年)

主题:燃点青春岁月。

第十二届女生节(2002年)

主题:与时代共振,展女生芳华。

第十三届女生节(2003年)

主题:心系中国情,百美显芳华。

第十四届女生节(2004年)

主题 :公益,运动,科技。

第十五届女生节(2005年)

主题:聆听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第十六届女生节(2006年)

主题:和谐校园,阳光女生。

第十七届女生节(2007年)

主题:困惑与突破:当代女大学生的人生设计。

第十八届女生节(2008年)

主题:花样女生,缤纷广工。

第十九届女生节(2009年)

主题:温情灌溉十九载,娉婷女生展风采。

特色:每天(共七天)都有一个小主题,分别是:睿智、温情、爱心、灵动、典雅、动感、浪漫。

第二十届女生节(2010年)

主题:美在2010。

第二十一届女生节(2011年)

主题: 幸福廿一载,绽放微时代。

第二十二届女生节(2012年)

主题:幸福相伴廿二载,花信回忆女生节。

本届特色:为时9天(11.17-11.25)。

篮球强校

一、亚洲大学大学生生运动会

2011年获第八届亚洲大学篮球锦标赛冠军。

二、全国大学生 运动会

2004年全国第七届大学生 运动会男子篮球比赛:冠军。

2007年全国第八届大学生 运动会男子篮球比赛:冠军。

三、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

(2005~2006赛季)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南赛区亚军、全国亚军。

(2007~2008赛季)第四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南赛区亚军、全国总冠军。

(2008~2009赛季)第五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南赛区冠军、全国总冠军。

(2010-2011赛季)第七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南赛区冠军、全国总冠军。

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GUBA)

2003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乙组)冠军。

2004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甲组)季军、(女子甲组)季军。

2005广东省第五届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甲组)冠军、(男子乙组)亚军、(男子丙组)亚军。

2006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甲组)冠军、(男子乙组)冠军。

2007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甲组)冠军、(男子乙组)冠军、(女子甲组)冠军。

2008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甲组)冠军、(男子乙组)季军、(女子甲组)冠军。

2009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篮球联赛:(男子甲组)亚军、(男子乙组)冠军、(女子甲组)冠军。

2011年,首次以总分第一获得广东省“挑战杯”竞赛桂冠。

继往开来

广东工业大学学校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特色日益鲜明,学校以“团结、勤奋、求是、创新”为校训,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恪尽职守;注重实践、勇于变革;包容内敛、乐于进取”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传承。

“十二五”期间,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牢记使命,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脚踏实地,奋力前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为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校地址

广东工业大学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100号。

邮编:510006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729号。

邮编:510090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迎龙路161号。

邮编:510520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镇市广路(祈福酒店对面)。

邮编:511495

地址:广州市增城广州华立科技园华立路11号。

邮编:511325

广东工大站:

B2A路、B2路、B3A路、B3B路、B10路、191路、221路、233路、287路、301路、886路等。

相关新闻

2013年10月22日,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西区五栋宿舍楼一女生从6楼坠下,经抢救不治身亡。死者为该校外国语学院2013级新生。死者近期并未出现情绪异常等情况,也没有自杀迹象。

该女生随后被紧急送往省中医大学城分院救治。医院急诊室工作人员介绍,女生送往重症室进行抢救,但不治身亡。

校方工作人员22日清晨6时许发现该女生坠楼后,迅速拨打110、120,医务人员在现场进行抢救后,将其送院。学校第一时间通知了家属,他们9时从东莞赶到学校,家属非常难过,学校也感觉很痛惜。

网友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
其他人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