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广场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广东法商大学<筹>),溯源于广东最早 商科——1934年创建的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1946年改办为广东省立法商大学,1953年停办;1983年国务院同意筹建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正名广东商学院并在旧址附近设立本部校区,1992年广东省政府七届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在广东商学院基础上筹建广东法商大学,199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司法部签署“省部共建广东商学院(广东法商大学)”协议。2007年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3年6月19日,国家教育部发文批复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简称“广财”“广财大”。
学校建成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并具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21世纪初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6个硕士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硕士点达32个)、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经济学和管理学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2012年度中国大学分学科门类排行榜前20%优势学科;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主体学科连续九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12年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分列第39、59、65位。
广东财大原隶属国家商业部(现商务部),1997年起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司法部共同建设。为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定点高校,是中国大陆第一所以商科与法律为教学特色的高等学府。中心校区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珠江河畔——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新址,分校区位于佛山市三水区北江之滨——毗邻佛山三水森林公园。校区总占地面积2380亩,校园建筑具有岭南特色、现代风格和高校品质,校内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人文景观遍布,文化气息浓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教学楼佛山三水校区成立于1999年12月,2000年开始招生。校区位于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佛山市三水区。校区环境优雅、森林环绕、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学生读书、思考、创造的乐园,是教师教书、研究、创新的理想之所。校区总占地面积1680亩,绿化管理用地100亩,校园建设面积为20。9万平方米,校区在校学生12365人(其中普教本科生11930人,成教生435人),校区有管理人员163人,事业编制83人 (其中辅导员36人),非事业编制80人,保安及公寓管理员122人。
佛山三水校区是学校“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中的“西翼”,实行延伸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即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指挥下,学校相关职能处室和教学单位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和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等延伸到三水校区并实行校区集中管理。教学上实行“2+2”的教学 运行模式,即学生一、二年级在三水学习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回广州校区学习专业课、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
21世纪初,学校全日制研究生与本科生22837人(含侨港澳台学生),教职工1416人,专任教师1180。学校校舍建筑面积71。9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600多万元,各类专业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260多间。校图书馆藏书366万册(含电子图书),建有广东省高校最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实习实践基地108个,以及广东省高校数字化经济、管理、法学分中心;是广东和华南地区经管法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在华南地区高校与全国财经、政法类院校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实验楼1931年,广州国民政府筹建“省立勷勤大学”。勷通劝(繁体)
1933年,改组省立工专学校为勷勤工学院,市立师范学校为勷勤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1934年,创建勷勤商学院,工商师三院合称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并在石榴岗建立校区。商学院(下设经济、会计、银行及工商管理四系)为广东最早之商科,院长李泰初(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广州市立银行行长)。
1938年,撤销勷勤大学,商学院独立办学;勷勤教育学院改组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现华南师范大学);勷勤工学院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1946年,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改组为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大学)。
1947年,省立法商大学迁回石榴岗设校(现校本部毗邻),全校共七系(银行、会计、政治经济、工商管理、国际贸易、法律、社会),28个教学班。
1948年,法商大学登记在校生1074人,其中法科376人,商科671人。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省立法商大学停办。
1983年,国务院同意筹建广东财经学院,隶属国家商业部;同年在石榴岗附近征地,省立法商大学校友刘次钧主持党委工作,校长李鸿昌。
1984年,开设9个本科专业(工业企业经营管理、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工业财务会计、商业财务会计、基建财务会计、财政税务、金融保险、国民经济计划统计、工商行政管理)。征得石榴岗毗邻赤沙林地。1985年,启用赤沙校区,正名为广东商学院。
1987年,广东省立(商学院)法商大学校友在商学院设立古勷勤奖教奖学基金。
1992年,隶属关系从中央划归地方。广东省政府七届常务会议决议通过在广东商学院基础上组建广东法商大学。高考以“广东法商大学(筹)”名义在重本线上招生,投档线首次超过中大(文科692理科662)。
1993年,成立法律系。与国家财政部、暨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
1994年,高教厅(已并入教育厅)以省政府名义向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申报组建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法商大学、广州外国语大学。
图书馆1995年,广东商学院(隶属广东省政府)与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人民银行行属)未成功达成合并协议(广州金专于2004年升本更名广东金融学院,划归广东)。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省属沙河校区)合并成立广东工业大学(市属华建广园校区挂靠广工招生);广州外国语学院、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为广东外语外经贸大学(1997年更名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997年,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卢钟鹤与司法部副部长刘飏分别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司法部签署《共建广东商学院(广东法商大学)协议书》。
1998年,应省教厅安排调整为第二批本科招生,承担扩招任务。
1999年,在国内率先成立法学院(中大2001年成立法学院)。
2000年,创建三水校区。法学院大二学生陈小敏在悉尼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女子举重世界冠军。
2003年,独立招收研究生。公关危机,更名失败。
2004年,创建增城分校区(华商学院)。
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征用广交会新址对面果园林地(即北校园)。
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评价。
2008年,省政府同意置换学校毗邻的省石油化工技校校舍。
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科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试点。
2010年,广东财经大学建设项目列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
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以金融、传媒、社工等学科为突破口构建校企合作平台热身申报“2011协调创新计划”。成为广州社科联首家校企协同创新计划签约高校。与上海证大集团合办全国首家微金融校企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广东商学院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简称 “广财”。学校代码为10592;同时,撤销广东商学院建制。
校道一角学校有广州和三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三水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佛山市云东海旅游经济区。现有校舍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66万元,图书367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34万册);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近900项;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示范中心之一。
为了合理布局,广东财经大学投资10亿南改北扩,将南校园(原商学院校本部与化校校舍)改建成“生活区”,在北校园新建“教学区”。北校园位于广州校部北端,坐落在广州市东南的珠江河畔,
共373亩果园林地,与广交会新址——中国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对面,毗邻地铁8号线新港东站,地皮市值30亿以上。北校园共有5个建筑群:包括餐旅实训大楼(五星级大酒店)、行政大楼、图书馆、体育馆、田径场和4栋教学楼,其中的教学楼包括院系教学楼、2栋本科生教学楼和1栋硕士、博士教学楼。北校区的建筑风格具有岭南特色、现代风格和高校品质,各单体设计与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相协调,总体布局与南校园相融合,校本部的占地面积扩至705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超过原有总建筑面积一倍。《黄埔涌桥(会展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勘察设计招标公告》规划,市政投入建设7000千多万元,该桥北连会展中心凤浦路,南接广商东北角(会展大道),桥梁建成后广东财大正门将进行更改,由21世纪初的朝南改为朝北,学校地址由赤沙路21号,改到会展三路某某号。北校区大门与广交会琶洲中心展馆对面相望,毗邻地铁出口,广交会期间广财餐旅实训大楼(五星级酒店)将入住来自世界各国的客人,极大提升广东财经大学的世界知名度。
行政楼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首批两家之一)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法学实验教学中心等
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
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广财证大微金融学院(上海证大集团联合创建)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广州市社科联首家签约合办)
流通经济研究所(广州市商贸流通现代化重点研究基地)
县域经济研究所、民营经济研究所、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所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彩票研究中心
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
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
中国产业研究中心理财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统计与运筹科学研究中心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会展研究中心经济犯罪研究,中心商业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中心跨国经营研究中心粤商,研究中心公务员研究中心广东酒店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粤韩经济研究中心财税信息化研究中心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广东镇域经济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中心80后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会计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港粤,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调查评价与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东实践研究中心雕塑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财政学、国民经济学、旅游管理
经济与管理重点实验室、ERP实验中心
市场营销、法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
市场营销、法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
国际贸易、工商管理、旅游管理 、电子商务、 社会工作、法学、财政学、市场营销、金融学、会计学
实验区(2个)
广东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商界领袖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
国际会计(ACCA)创新实验班、计算机创新实验班(卓越工程师计划)、广东财经大学企业国际化高级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校园一角维王教育、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建设银行广东分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国泰君安、安信证券 、西北证券、广州邦兴投资有限公司、平安保险、深圳东盛保险经纪公司、富通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原香港盈科保险公司)、 广东中天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广州金五羊会计师事务所、佛山市智勤会计师事务所、广州市瑞海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中山市中信会计师事务所、中山市永信会计师事务所、广东中职会计师事务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羊城晚报、惠州日报社、重庆出版集团、南方人物周刊、广东劳动保障杂志社 、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广州市国家税务局、广州市地方税务局涉外稽查局、阳江市国家税务局、龙门县国家税务局、广州市国家税务局海珠分局、佛山市国家税务局三水分局、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 、广州市东山区人民检察院、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法院、广州市芳村区人民法院、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等。
教学楼广东财大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而又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80人,其中教授211人、副教授322人,博士学位教师300人,双语教学教师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3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13人次。另外,聘请了8名外籍专职教师和近百名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陈华山,广东云浮人,广东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世界经济史大家、美国农业经济研究第一人,在全国世界经济史论战中代表南派战胜北派。
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并留校任教。
1978年起任武汉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生导师,1984~1986年赴欧洲考察两年。
1989年起为武汉大学博导组成员,历任武大苏联东欧研究中心、世界经济学系主任。兼任湖北省世界经济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等十多个全国学术团体职务。
1993年调任广东法商大学<筹>现代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0年退休后仍被广东财大(商学院)返聘为经济学教授。陈教授精通古文、俄语、英语,在广财大为本科生开设有近现代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经济学流派等课程。
弗农·史密斯(Vernon Lomax Smith),1927年1月1日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加州查普曼大学法学院和商学院教授。
2001年起,担任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和法律教授。
2002年10月9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誉为“实验经济学之父”。
2003年12月4日正式受聘广东财经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并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做“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与前沿问题”主题演讲。
校园风光
国民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含税收学)
金融学(含保险学)
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转一级学科)
数量经济学
国防经济学(不招生)
法学理论
法律史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刑法学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诉讼法学
经济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军事法学(不招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
校园风光英语语言文学
数理统计
社会经济统计
生物卫生统计(不招生)
金融统计与保险管理和精算
应用统计
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会计学
企业管理(含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经济与管理
校园风光
国际学院>>IMBA、双学位(1+2+1、2+2、3+1)、本硕连读(4+1、3+1+1)、预科(1+3)、BTEC
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西雅图城市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北亚里桑那大学、鲍尔州立大学、加利弗尼亚州立大学、东华盛顿大学、普渡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曼隆商学院等);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温莎大学、布鲁克大学等);马来西亚(IUCTT大学等)
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查尔斯窦大学、科廷大学、卧龙岗大学、埃迪斯科文大学等)
英国(考文垂大学、伦敦城市大学、罗汉普顿大学、北安普顿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格林威治大学、艾德斯教育机构、赫尔大学、诺森比亚大学、苏格兰卡尔多尼亚大学、伯斯普尔大学、牛津布鲁克大学、中央兰开夏大学、林肯大学、诺丁汉大学、埃塞克斯大学、钮卡斯尔大学、伍斯特大学、密德萨斯大学、利物浦大学、哈特伯瑞学院、巴斯大学等)。
校园风光学校学术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近5年,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2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0项、省部级项
目328项,横项课题328项,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数量位居广东省属高校前列;发表学术论文8000篇,其中权威或核心期刊3450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0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200余部,其中学术专著170部;获得优秀科研成果政府奖励4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6项。学校着力打造三级科研平台体系,现拥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校级实体性科研机构3个、非实体性科研机构33个。《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校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现有17个教学院部,5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建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团队1支;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2008年以来,获得教研教改项目29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30项;国家级立项独立主编教材9部、省部以上奖励独立主编教材9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
学生科研立项877项,在全国全省科研作品、创业计划、数学建模、英语辩论、文艺体育等各类竞赛活动屡获殊荣;参加各级学术科研竞赛获奖749项,其中国家级391项(一等奖以上65项),省部级358项(一等奖以上63项);参加各类课外文体竞赛获奖648项,其中国家级91项,省部级557项。第六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银奖一项;第一届广东省大学生“U势界”创业项目大赛夺取特等奖(获300万元扶持资金);2012年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近10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茅,其中本科生连续十年保持在99%以上,研究生2012年达100%。
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1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项、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87项,横向课题314项,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数量位居广东省属高校前列;发表学术论文8000篇,其中权威刊物100篇,核心期刊3000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28篇;出版各类著作219部,其中影响的学术专著170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励21项。 三水校园《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各项评刊指标居全国同类院校学报前列。
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主体学科被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一般大学同门类或同科别前20%优势学科;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连续0年评为全国高校学科“百强”,2011年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分列第50、61、62位。
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组织参赛中的27支队伍中,1支队伍获得国家一等奖,9支队伍获得国家二等奖,11支队伍获得广东省赛区一等奖(此项获奖数在广东排第一)。
201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组织参赛中的27支队伍中,11支队伍获得国际一等奖。此奖项的获奖率在广东排名第一。
校园风光第十五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参赛作品获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1件作品获特等奖、1件获一等奖、2件获三等奖。
第七届全国英语辩论大赛总决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得季军,一名学生获得全国最佳辩手,两名学生入选国家英语辩论队成员参加世界大专辩论赛。
第26届悉尼奥运会上,陈小敏获得63公斤级女子举重冠军。
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 运动会”健美操比赛项目上,两名学生代表广东省参赛并获六人操项目金牌。
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两名学生分获男、女撑杆跳金牌。
艺术类专业学生屡获国际国内知名大奖,至今已获省级以上奖项共301项,其中国际级奖项21项,国家级奖项126项。摘取了:2007年、2008年靳埭强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未来设计师大奖及金奖、2005台湾金犊奖及最佳美术大奖、美国ONESHOW金奖、2003年龙玺全球华文广告奖金奖、2009年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金奖、2010年中国首届游乐玩具产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金奖、2010年“粤港澳青少年反腐倡廉广告片创作比赛”冠军奖、2013年方晓莹、陈绮媚、王曼蓉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一等奖。等国际及国内赛事的最高奖项,在国内相关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粤港高校辩论赛中,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先后力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最终获得大赛总冠军。
(2006~2010)
99.39%,99.10%,99.20%,99.04%,99.64%
程飚,男,汉族,1955年10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人,工商管理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负责党建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
1983年7月江西财经大学(原江西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毕业后到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商学系副主任、商学系党总支书记、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暨南大学党委委员;2002年1月任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05年11月任嘉应学院院长;2009年9月起任现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价格理论、市场营销;主要社会兼职有: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
党委书记程飚王华,男,汉族,1956年5月出生于江西上饶,祖籍山东聊城,管理学博士、会计学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1982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到江西财经大学(原江西财经学院)任教,曾任农业经济系副主任;1992年12月调入暨南大学任教,先后任会计学系副主任和党总支书记、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和书记、暨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校长助理、副校长兼副书记和纪委书记;2008年4月任广东金融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09年1月起任现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本市场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人力资源会计与绩效评估。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兼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会计教授会前任会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和广东会计学会及广东注册会计师协会顾问、广东省第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校长王华马明华,男,汉族,1956年6月出生于广东省兴宁市,副研究员。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负责纪检、监察、宣传、审计工作,分管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党委宣传部(含新闻中心)、审计处。
1984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到广东财经大学马列室任教,先后任校团委副书记(兼),哲学教研室主任,人事处副处长、处长,组织部部长、机关第一党总支书记,广东财经大学三水学院院长;2004年12月任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2012年1月起任现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及管理。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马明华副校长雍和明雍和明,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江苏盐城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负责本科教学、国际教育工作,分管教务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国际学院、创业教育学院。199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曾先后赴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等学习或研修,获麦考里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在广东财经大学外语系任教,先后任外语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主任,外国语学院院长;2003年8月起任现职。
研究兴趣包括英语语言学、词典学、国际商学。曾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结项“优秀”)、省部级社科项目4项(其中1项结项“优秀”),在John Benjamins出版公司、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国内外知名出版机构出版著作5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主要社会兼职有: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员会委员、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和广东省外语学会副会长。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南粤教坛新秀”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9年被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国际成就奖”,2010年被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授予“荣誉教授”称号。
副校长雍和明吴琦,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广东省雷州市人,研究生,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学教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负责组织、统战、学生、共青团、安全保卫、校友工作,分管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团委、保卫处(武装部、610办公室)、校友总会办公室。
1987年7月广州体育学院毕业后到广东财经大学工作,先后任企业管理系政治辅导员,城市经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国际贸易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总支工作),经济贸易学院党总支书记,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部长(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党委统战部部长、机关第一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2012年1月起任现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委副书记吴琦袁新满,男,汉族,1960年1月出生,湖北红安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负责校园建设、继续教育工作,分管校园建设处、继续教育学院。
1976年5月参加工作,1979年11月入伍。1982年7月原信阳陆军学校后勤专业毕业后,先后任原武汉军区工兵十一团八连司务长、团政治处书记,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助理员;原总后勤部基地指挥部军需部助理员;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院务部助理员、副部长,原第一军医大学校务部直工处处长、党委委员,原第一军医大学分校总务处总务长、处党总支书记、分校党委常委,原第一军医大学校务部部长、党委书记,大学党委常委;2004年9月,任南方医科大学校长助理;2006年2月起任现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建、后勤和谐构建。主要社会兼职:广东省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
副校长袁新满陈承真,男,汉族,1956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徐闻县。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工会主席,负责工会工作。
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入广东工业大学(原广东矿冶学院)地矿系,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任辅导员和学校团委副书记、书记;1984年调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工作;此后随机构职能调整更迭,先后在省委高校工委、省高教厅、省教育厅工作,先后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主任(副处长)、处长职务;期间,1996年4月至1997年12月到地方挂职,任广东省遂溪县县委副书记;2004年12月任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2012年1月起任现职。
工会主席陈承真杜承铭,男,汉族,1966年11月出生,湖北省监利县人,法学博士、法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负责三水校区、人事、外事、计划生育、图书、保密工作,分管三水校区管理委员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图书馆、税务干部进修学院。
先后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法学院,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地质大学任教;1996年后在广东财经大学任教,先后任副教授、教授、人文社科系党总支书记、人文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教务处处长、校党委委员;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进修“高级行政管理培训项目”获毕业文凭,同时在该大学法学院任访问学者;2007年10月起任现职。
主要从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理论和法律思想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基本权利问题、社会转型期的法治问题和国际人权法理论。2003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12年入选广东省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主要社会兼职有:广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食品医药法学会会长,省教育厅教育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咨询专家,中山大学MPA教育中心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法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
副校长杜承铭于海峰,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内蒙古赤峰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负责科学研究、研究生教育、财务工作,分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科研处、财务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中心、学报编辑部。
先后就读于内蒙古财经学院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1990年6月起在广东财经大学税务系任教,历任税务系教研室副主任,税务系副主任,财政税务系副主任、主任,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挂任广西钦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7年10月起任现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财政税收与公共经济学。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财政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税务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财政金融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
副校长于海峰王廷惠,女,土家族,1968年7月出生,贵州铜仁人,经济学博士、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负责设备与实验室、后勤、招投标、医务工作,分管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后勤服务与管理处、招投标中心、教育技术中心、门诊部。
先后就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至200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从事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1990年7月起在贵州民族学院任教;1996年7月起在广州市委党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2006年9月起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任教;2008年11月起任现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流派;主要社会兼职有: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
副校长王廷惠1934年~1938年:李泰初(勷勤大学商学院院长)
1938年~1938年:陆嗣曾(勷勤大学代理校长兼任商学院院长)
1938年~1938年:陆匡文(勷勤大学秘书长兼任商学院院长)
1938年~1941年:陆匡文(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
1941年~1943年:陆嗣曾(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
1943年~1944年:黄希声(广东省立商学院)
1944年~1945年:黄典元(广东省立商学院)
1945年~1946年:黄文山(广东省立法商学院)
1946年~1952年:张良修(广东省立法商大学)
1983年~1992年:李鸿昌(广东财经学院<筹>&广东商学院)
1992年~2001年:罗国民(广东商学院、广东法商大学<筹>)
2001年~2009年:吴家清(广东商学院、广东法商大学<筹>)
陈倩华,管理学院校友(88届),广州市创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广东省国讯通信技术发展总公司创始人。
丘雷, 会计学院校友(88届),2002年起任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员办事处处长、高级审计师。
崔松宁,会计学院校友(88届),中拓正泰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理事、中山大学会计学会名誉顾问等。
谭永权,会计学院校友(89届),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会计部总经理。历任建设银行广东分行计划财会部科长、总审计室驻佛山办事处副主任,建行韶关分行副行长、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等职。
卢伟雄,财税学院校友(89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卫士。广东省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处长。
郑霓华,会计学院校友(89届),广州市荔湾区公安局副局长。历任广州市警察协会副秘书长,市公安局装备财务处副处长、党委委员,市公安局审计处处长等职。
赵民忠,会计学院校友(90届),俊富集团董事长。肇庆市工商联副主席、慈善理事会名誉会长。
陈伟东陈伟东,管理学院校友(91届),万基集团董事长、民建中央常委、中国教育基金会副会长、深圳市总商会名誉会长。集团产业涉医药、酒业、航空、地产、金融五大板块。2002年《新财富》中国百富榜23位,2003年欧洲货币(中国)与中国社工协会联编中国大陆慈善家第9位。
周炜建,管理学院校友(91届),美涂士集团董事长、全国青联常委。2010年在团中央捐资1亿成立“美涂士基金”。
高国盛,旅游学院校友(91届),广东省质监局副局长。历任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副处长,广东省质监局人事处处长,广东省质监局副局长、党组委员等职。
赵国生,会计学院校友(92届),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财政局局长。历任广州开发区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预算处处长、副局长、局长等职。
梁玉军,会计学院校友(92届),广州开发区、萝岗区财政局副局长。历任广州保税区管委会综合财务处副处长,广州开发区财政局财政监督处处长、国库处处长,广州萝岗区财政局副局长等职。
蔡松茂,会计学院校友(92届),广东省轻工业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部副总经理,广东轻出平步木业有限公司总监。
周乐伟,会计学院校友(92届),珠海航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法人代表。历任中国建设银行珠海分行副行长等职。
王培兴,会计学院校友(93届),南方都市报总经理。历任南方都市报行政总监,云南信息报社长。
冯军,管理学院校友(93届),深圳市壹卡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十大创新经济人物。
朱凤涛,会计学院校友(93届),美的集团微波电器事业部总裁。
林峰,会计学院校友(94届),广州城建开发集团财会部总经理。
黎友焕, 经济学院校友(94届),香港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出国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副会长。英国诺丁汉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交流教授,主持出版国内第一本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广东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广东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广商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朱俊怡,会计学院校友(96届),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深圳市审计局办公室主任。
陈学勇,法学院校友(97届),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 历任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团委书记、刑一庭办公室主任、审判长等职。
黄慰宏,法学院校友(97届),广东十佳公诉人,历任广州市东山区人民检察院团委书记、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科长、主诉检察官等职。
林兰,法学院校友(97届),广东十佳公诉人,全国十佳公诉人候选人。广州市萝岗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长、主诉检察官。
徐炼,法学院校友(97届),毕业后一直从事律师工作,广东国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许敏,法学院校友(97届),羊城十大优秀青年卫士,历任广州市公安局预审监管支队团委副书记、秘书科副科长、2005年调广州市纪委工作。
蒋伟盛,法学院校友(98届),历任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员等职。
周庆锋,金融学院校友(98届),历任工商银行狮山支行副行长,招商银行佛山银行部总经理,2008年起任招商银行三水支行行长。
徐柳,法学院校友(99届),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庄劲,法学院校友(99届),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锦喜,管理学院校友(00届),天拓控股执行董事兼常务副总经理。入选中国社科院、广东省委宣传部、直属工委评出的“新粤商一百强”。
陈卫锋,管理学院校友(00届),集味村食品集团副总裁兼人力资源总监。
曾鸣,管理学院校友(00届),华艺传媒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华艺数码控股执行董事。
林冠朝,管理学院校友(01届),第一财经日报广告中心副总经理。
谢连燊,法学院校友(02届),广州优秀公诉人,历任广州市东山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助理检察员、越秀区人民检察院主诉检察官。
陈小敏,法学院校友(03届),羊城晚报团委书记、全国十六大代表。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63公斤级冠军。
许琳琳,外国语学院校友(05届),中央电视台第9套首席记者。
(注:校友信息来源网络,未能尽列)
校园风光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是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定点
高校之一。学校先后与世界各地4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近20所大学开展“1+2+1”、“2+2”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与英、美、加、澳、法等国家10多所知名大学开展双硕士、“4+1”、“3+1+1”本硕连读、“2+2”、“3+1”学分互认(双学位)、“1+3”国际预科等多层次合作项目,并提供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同时为在校学生提供寒暑假海外游学、海外带薪实习、海外专业实习培训等多种合作交流项目。
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乘改革开放春风诞生的广东财经大学秉承“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努力发展成为办学条件良好、学科基础扎实、科研实力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在全国同类院校居先进行列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广东和华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法商型人才。
学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学金3000元,二等奖学金1500元,三等奖学金750元,单项奖学金300元。
国家助学贷款包括学费贷款和生活费贷款,贷款金额不超过在校期间学校学费标准和广州地区基本生活费标准,学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勤工助学学校设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有多种岗位可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通过课余时间勤工助学,获得工作报酬。
校徽是学校徽章的简称,是一个学校的标志。广东财经大学校徽由中英校名校名、建校时间,财经大学缩写字母变形图案等构成。意喻乘着改革春风诞生于珠江之滨,心怀中国梦展翅飞翔!
校徽
厚德、励学、笃行、拓新。“厚德”典自《周易》,“笃行”语出《礼记》,“励学”意袭劝勤,“拓新”继往开来。既吸收儒家精髓,又把握时代脉搏。
校训
校歌
2013年10月26日,广东财经大学迎来30周年校庆,庆典大会仅仅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有校长致辞,又有教师代表、校友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讲话,简单而不失隆重。
这是该校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后的首次庆生。与许多其它高校校庆豪华的排场不同,广财大的校庆典礼略显“低调”。据悉,本着简约原则,学校没有邀请上级领导和兄弟院校参加,友邻单位代表、学校的老领导和校友代表成为
2014年1月16日,Iain Watt(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副校长)一行来广东财经大学访问交流。广东财经大学校党委书记程飚在金融学院会议室会见来宾。双方就两校本科2+2(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友好协商。参加本次会议的领导还有金融学院院长邹新月,副院长段军山、刘刚,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李新博、原处长杨蒙、副处长苏小妹等。
西澳大学成立于1911年,是澳大利亚一流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和“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成员之一,本科教学质量在澳大利亚排名第二,已培养出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带头人、政府部长、大使和企业高管。2013年11月,广东财经大学与西澳大学正式签署了两校合作谅解备忘录和学分互认项目协议。
程飚阐述了两校本科2+2(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的意义和可行性,邹新月和刘刚介绍了金融学院在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Iain Watt对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国际办学基础和实力表示充分认可,希望两校尽快在金融学院合作创办2+2双学士项目班,争取在今年7月份开始招生,并就教学计划、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学生实习等事宜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