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始建于1906年,前身为清朝的石室书院,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学校1980年被省确认为首批省重点中学,1990年被确认为首批省合格重点中学,2000年通过省级复查验收,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0年6月合并原连云港市蔷薇中学,同年9月开始初高中分离,成立海州中学分校,后更名为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2001年3月经省教育厅批准,连云港市海州中学更名为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2003年底顺利转评为省四星级学校。2005年9月被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评为市首批名校。 校园里,花圃草坪,绮亭回廊,景物宜人。校园占地面积48720平方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先后新建改建了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实验楼、艺体馆、学生宿舍楼、殷氏纪念图书馆、餐厅宿舍综合楼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拥有现代化的海洋生物标本室、地质矿产标本室、外文阅览室、现代化物理探究性仪器室等。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齐全,管理科学规范,营建了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我国著名的版画家、35届校友彦函教授提名的“盛德亭”矗立校园中,为百年名校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它们中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市“521”工程培养对象8人,特级教师2人,市首批名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共10人,市学科专家组成员4人,省奥赛高级教练员6人,省市教师教学基本功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40人。另有140人参加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其中77人已取得了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在各类刊物杂志发表的教学论文和各种评比获奖论文达数百篇。 长期以来,江苏海州高级中学以“盛德厚学”为校训,形成了“团结协作,讲求科学,乐于奉献,求其务实”的优良校风,“热忱、踏实、严谨、创新”的校风和“勤奋、善思、认真、进取”的学风,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学校形成了殷氏奖学金、新生奖学金、爱生助困基金三位一体的奖励体系,提升了学校“三风”建设的内涵。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佳绩频频,高考成绩逐年攀升,至2003年已先后有8人摘取了全市高考状元桂冠,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认可。 学校重内涵发展,几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群体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九五”科研先进学校,中央教科所德育实验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省绿色学校,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省依法治校先进基层单位,省德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集体,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省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重点学校,省中学一级图书馆,省标准化实验室,市教学优秀质量奖、教学特色奖,市绿色学校等众多荣誉称号。
1802年(清代嘉庆七年壬戌)知州唐仲冕倡建石室书院并鸠工兴建。建院用地为州人杨鼎盛所捐祖业——明守御千户所官署旧址(今日海州高级中学校园东半部),为纪念宋代文学家石曼卿读书石棚山逸事而命名。 1803年(清嘉庆八年癸亥)石室书院首批工程完工,计建讲堂、斋房、考棚、书堂、厢房等52间。招海州及所辖沭阳、赣榆两县诸生肄业。 1805年(嘉庆十年乙丑)州属师生请求拓石室书院为试院。 1806年(嘉庆十一年丙寅) 2月(农历正月)书院扩建工程动工。 5月(农历四月)初,拓建工程完工,计拓建号房850间。内阁学士,提督学政莫晋按临海州,奏准以石室书院为海属岁科考场,并于石室书院主持了当年的岁科考试。 1807年(嘉庆十二年) 石室书院生员许乔林被选赴省参加乡试,中江南亚元。 1838年(道光十八年戊戌) 石室书院第二次扩建,(由知州王用宾倡修)。此次计增建号舍430间。又于院东新建石桥一座(在二营巷北口),与院西旧有石桥相对。从此,石室书院成为海内闻名的试院。石室书院既为书院,也作试院,因而也习称考棚。 1840年(道光二十年庚子)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了由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变,在教育方面开始了由“中学”向“西学”、由书院向学堂的转变。 洋务派主张兴“西学”,提倡新教育,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为封建教育制度改革吹响了前奏。 1860年以后 中国逐步形成可一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办学堂、开民智是维新运动的重要内容。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 6月21日(阴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开始。其中关于教育方面除旧布新的命令可以归纳为广泛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革科学制度两个方面。 7月10日(阴农五月二十二日),清廷要求各省督抚将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与“西学”之学校,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7月29日(阴历六月十一日)命各省兴办中小学堂,培养人才。 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三日)废朝试之制。 9月21日(农历八月初六日)戊戌政变发生。变法措施多被废置。 10月11日(农历八月二十六日)复考试旧制。 11月13日(农历九月三十日)命令停止书院改建学校的工作,各项考试仍用八股文、试贴、经文、策问。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义和拳运动爆发,八国联军第二次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出逃。 1901年 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十二月初十日),慈禧太后在西安行在,迫于形势,开办新式学校的议题又逐渐被重新提起。 8月29日(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七月十六日)诏改科举,废除八股文程式。 9月7日(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辛丑条约签订。 9月14日(农历八月初二日),清廷诏令各省城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开蒙养学堂。 10月(农历八月)慈禧太后自西安四鉴,以兴学育才为当务之急。 本年冬,维新之议再起,招罢科举,考录海州留学生。但先前决定并未认真推行。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8月15日(农历七月十二日),清廷颁行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的学制系统,史称“壬寅学制”,公布不久即被废除。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癸卯) 12月,(农历十一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上《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提出递减科举向学堂全面过渡的办法。 1904年 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十一月二十六日),清廷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重新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一一作了具体规定。这是一个比较完整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的学校体制,史称“癸卯学制”。 其中《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各府必设一所,须先就府治或直隶州治由官筹费设立一所,以为模范,名为官立中学,以与地方绅富捐款开办之公立中学、私立中学区别。一般、州县开设与否,视能力酌定。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乙巳) 3月(农历二月)钦命江苏提督学政唐景崇按临海州直隶州,在石室书院主持了海属地区最末一次科举考试。 9月2日(农历八月初四日),清廷降诏,决定自丙午科(即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也随之停止,开始建立学堂,普及教育。沿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从根本上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