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医学院的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民国26年(1937)6月创办于福州市,同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划为该校附属医院。民国27年6月,因抗日战争迁往闽北沙县。同年8月,定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学制6年,毕业生授医学士学位。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福州,在省立医院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吉祥山)重建校舍,医科学习年限为6年,医学专修科为5年。当时仅有基础学科教师19人,兼职教师3人。解放前夕,基础学科仅有专任教师15人。附属医院设病床30张,有临床教师12人,在校学生294人。解放前毕业生共279人。
194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办福建省立医学院,改为福建医学福建医科大学上街校区正门
院,学制5年。1951年,除原设的医学本科专业外,增设医学专科(3年制),还附设中级卫生教育师资专修班。到1957年,该院建立基础学科17个教研组,有基础学科教师90人,能按教学大纲开出实验课,同时有一所300张病床的附属合组医院。1958年,该院从吉祥山迁到八一七中路西洋村新校舍,福州协和医院划为附属医院,还确定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福州结核病防治院、福州传染病院5所为教学医院,形成了一个教学、医疗、科研功能较为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1959年,为适应卫生预防工作的需要,增设卫生系,招收一届学生后,于1962年停止招生。还曾举办2年制卫生干部专修科。1962年,厦门医学院全部学生并入该院。到1965年,学校有教师282人,其中基础学科教师171人,临床学科教师111人,教师中有正副教授和正副主任医师34人、讲师和主治医师85人,在校学生133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65年,共毕业学生3207人、副博士学位研究生2名。该院先后成立放射医学、经络、肿瘤、蛇伤、寄生虫病、创伤、高气压手术治疗、血液病8个研究室(组),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其中“高压氧手术室的建造和临床应用”,开创了中国高压氧医学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被迫停办,院领导和一大批教职工被批判、斗争,下放农村,学校资产散失严重,停止招生达4年之久,两所附属医院与学校“脱钩”,分成8组,迁到闽西、闽北8个县,破坏极其严重。1970年,福建医学院奉命与福建中医学院合并,迁到泉州华侨大学校址,华侨大学医学系并入,改为福建医科大学。1970年,开始招试点班学生(2年制),1971年,筹建附属第一医院,秋季招收3年制医学专业学生。1972年,设医学、中医两系。1975年,在莆田、龙岩两县举办“社来社去”班,学制2年。1983年10月,原晋江地区第二医院划为附属第二医院。在此期间,还举办3期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班和其他短期进修班以及中级技术人员班。附设机构有制药厂、印刷厂。
1977年秋,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学生。197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决定福建医科大学迁回福州原址。同年11月,中医系分出复办福建中医学院。1980年,复办卫生系。1982年6月,恢复附属协和医院隶属关系。同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恢复福建医学院原名。1984年,附属第一医院由泉州迁回福州,“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正式恢复。1996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福建医科大学。相应的附属医院亦更名。200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高校。同年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筹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5]。
截至2014年9月底,学校有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临床教学部、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协和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研究部、研究生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个学院(部)。
学校设有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麻醉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康复治疗学、应用心理学、 药物制剂、英语、基础医学、临床药学、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医学影像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医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分析等25个本科专业。
截至2014年9月底,学校有教职医护员工9492人(含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952人。在126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占68.70 %,高级职称占69.17%。博士生导师112名,硕士生导师610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0人,福建省“百人计划”人选6人,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9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3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3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4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4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1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17人,福建省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6个,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
截至2014年9月底,学校设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
学校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2012年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全科医学领域”招生单位之一,于2012年开始招生。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 |||
血液病学 | ------------ | -------------- | ---------- |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和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 | |||
临床医学 | 护理学 | 基础医学 | 药学 |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 |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生物学 | 中西医结合 | 口腔医学 |
公共管理 | ------------ | -------------- | ---------- |
福建省高等院校“211工程”重点学科 | |||
血液病学 | 分子医学 | -------------- | ---------- |
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 |||
血液病学 | 内科学 | 心血管内科学 | 外科学 |
病原生物学 | 耳鼻咽喉科学 | 神经病学 | 口腔临床医学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药理学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资料来源于学校官网 |
一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授权时间 | 二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授权时间 | 一级学科授权时间 |
---|---|---|---|---|---|
基础医学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2011 | 法医学 | 2011 | 2011 |
免疫学 | 2011 | 放射医学 | 2011 | ||
病原生物学 | 2003 |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 2011 |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2006 | ||||
临床医学 | 内科学(血液) | 1990 | 外科学(普外) | 2006 | 2011 |
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 2003 | 外科学(骨外) | 2006 | ||
内科学(消化系病学) | 2003 | 外科学(神外) | 2006 | ||
内科学(呼吸系病学) | 2003 | 外科学(泌尿外) | 2006 | ||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 | 2003 | 外科学(整形) | 2006 | ||
内科学(肾脏病学) | 2003 | 外科学(烧伤) | 2006 | ||
内科学(风湿病学) | 2003 | 外科学(野战外) | 2006 | ||
内科学(传染病学) | 2003 | 妇产科学 | 2011 | ||
儿科学 | 2011 | 眼科学 | 2011 | ||
老年医学 | 2006 | 耳鼻咽喉科学 | 2011 | ||
神经病学 | 2003 | 肿瘤学 | 2011 | ||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 2011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2011 |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2011 | 运动医学 | 2011 |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2011 | 麻醉学 | 2011 |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2011 | 急诊医学 | 2011 | ||
外科学(胸心外) | 1998 | 重症医学 | 2013 | ||
口腔医学 | 口腔临床医学 | 2006 | |||
药学 | 药理学 | 2003 |
一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授权时间 | 二级学科名称 | 二级学科授权时间 | 一级学科授权时间 |
---|---|---|---|---|---|
生物学 | 植物学 | 2011 | 遗传学 | 2006 | 2011 |
动物学 | 2011 | 发育生物学 | 2011 | ||
生理学 | 2003 | 细胞生物学 | 2000 | ||
水生生物学 | 2011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1998 | ||
微生物学 | 2011 | 生物物理学 | 2011 | ||
神经生物学 | 2000 | 生态学 | 2011 | ||
基础医学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1986 | 法医学 | 2006 | |
免疫学 | 1996 | 放射医学 | |||
病原生物学 | 1986 |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 |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1981 | ||||
临床医学 | 内科学(血液) | 1986 | 外科学(普外) | 1986 | 2006 |
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 1990 | 外科学(骨外) | 1996 | ||
内科学(消化系病学) | 1996 | 外科学(神外) | 1998 | ||
内科学(呼吸系病学) | 2000 | 外科学(泌尿外) | 1996 | ||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 | 1990 | 外科学(整形) | 2000 | ||
内科学(肾脏病学) | 2000 | 外科学(烧伤) | 2000 | ||
内科学(风湿病学) | 2000 | 外科学(野战外) | 2000 | ||
内科学(传染病学) | 2000 | 妇产科学 | 1986 | ||
儿科学 | 1986 | 眼科学 | 1998 | ||
老年医学 | 1998 | 耳鼻咽喉科学 | 1986 | ||
神经病学 | 1986 | 肿瘤学 | 1996 | ||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 2006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2006 |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2006 | 运动医学 | 2006 |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1998 | 麻醉学 | 1993 |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1993 | 急诊医学 | 2006 | ||
外科学(胸心外) | 1986 | 重症医学 | 2013 | ||
口腔医学 | 口腔基础医学 | 2011 | 口腔临床医学 | 1998 | 2011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1998 |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 2006 | 2006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 2003 | 卫生毒理学 | 2000 |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2003 | 军事预防医学 | 2006 | ||
中西医结合 | 中西医结合基础 | 2011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2003 | 2011 |
药学 | 药物化学 | 2006 | 药物分析学 | 2003 | 2006 |
药剂学 | 2006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2003 | ||
生药学 | 2006 | 药理学 | 1984 | ||
护理学 | 护理学 | 2003 | 2011 | ||
公共管理 |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 2003 |
种类名称 | 学科方向名称 | 授权时间 | ||
---|---|---|---|---|
临床医学硕士 | 内科学(血液)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妇产科学 | 1998 |
内科学(心血管病学)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眼科学 | ||
内科学(消化系病学)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耳鼻咽喉科学 | ||
内科学(呼吸系病学) | 外科学(胸心外) | 肿瘤学 | ||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 | 外科学(普外) |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 | ||
内科学(肾脏病学) | 外科学(骨外) | 运动医学 | ||
内科学(风湿病学) | 外科学(神外) | 麻醉学 | ||
内科学(传染病学) | 外科学(泌尿外) | 急诊医学 | ||
儿科学 | 外科学(整形) | 全科医学领域 | ||
老年医学 | 外科学(烧伤) |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 ||
神经病学 | 外科学(野战外) | |||
口腔医学硕士 | 口腔基础医学 | 口腔临床医学 | 2003 | |
公共卫生硕士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卫生毒理学 | 2010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 军事预防医学 | ||
药学硕士 | 药物化学 | 生药学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2010 |
药剂学 | 药物分析学 | 药理学 | ||
护理硕士 | 护理学 | 2010 | ||
应用心理硕士 | 2014 |
临床实践教学基地
截至2014年9月底,学校有有附属协和医院、附属
福建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4张)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口腔医院4所 直属附属医院,附属第三医院正在建设中,同时在福建省设有省立临床医学院、福总临床医学院、附属漳州市医院、附属泉州第一医院、附属三明第一医院、附属龙 岩第一医院、附属传染病医院、附属闽东医院、附属南平第一医院、附属福州第一医院、附属武警福建总队医院、附属宁德市医院等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医学院12所。此外,有临床教学医院32所。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27项,经费4305.92万元。其中省社科联项目4项,经费6万元;863计划1项,经费480万元;国家基金项目51项,经费2589万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经费50万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4项,经费292.92万元;省科技计划产学研重大项目3项,经费100万元;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3项,经费130万元;省基金项目62项,经费323万元;资助省属高校项目5项,经费17万元;省高校新世纪项目3项,经费15万元;省高校杰青项目3项,经费6万元;省高校社科杰青1项,经费1万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0项,经费50.5万元;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经费10万元;省医学创新项目15项,经费74万元;省卫生厅青年基金项目14项,经费28万元;财政厅1项,经费60万元;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4项(含博导联合1项),经费24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经费50万元。
获奖种类 | 奖项等级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 二等奖 |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研究 | 温州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 |
省科技奖 | 二等奖 |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正常造血和白血病细胞的影响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泰达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
胃癌细胞周期相关调控基因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蠕型螨睑缘炎的诊断和治疗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脑动脉狭窄的TCD定性与定量诊断的应用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医科大学 | ||
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诊断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础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南京大学 | ||
上消化道常见癌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复旦大学 | ||
三等奖 | 树突状细胞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小儿智能发展与开发的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一氧化氮和花生四烯酸在弓形虫侵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 | 福建医科大学 | ||
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炎临床病理、预后及合并症的系列研究 |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 |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应用解剖 |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医科大学 | ||
电沉积制备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的研究 |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省医学科技奖 | 一等奖 |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正常造血和白血病细胞的影响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泰达生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
二等奖 | 眼镜蛇毒细胞毒素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抗肿瘤活性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 | |
hIL-2基因修饰人肝细胞的构建及腹腔移植抗肿瘤作用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小儿智能发展与开发的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后发性白内障基因治疗的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
白内障晶体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Tc标记人免疫球蛋白显像在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三等奖 | 不同生殖周期母鼠胃、胰和子宫中生长抑素表达和生后幼鼠睾丸发育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 | |
三等奖 | 慢性阻塞性肺病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1及肺功能和康复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转录因子NF-κB与胰岛β细胞损害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探讨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细胞因子与脑血管病关系的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血液病念珠菌感染分子生物学实验与临床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 | ||
树突状细胞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体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多种微创技术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食管功能检查在食管外科临床的应用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烧伤后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感染关系的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对铁营养状况的影响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Doppler超声检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输注载药血小板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 | 泉州市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获奖种类 | 奖项等级 | 项目名称 | 完成单位 |
---|---|---|---|
省科技奖 | 一等奖 | ZnPcS2P2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二等奖 | 心脑血管疾病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 |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重症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口腔固定修复的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系列研究 | 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 | ||
三等奖 | 眼镜蛇毒细胞毒素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抗肿瘤活性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 | |
以杂交卵母细胞为受体胞质的体细胞核移植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 |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榄香烯治疗人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混合皮肤移植中自体角朊细胞表达B7-H1诱导局部免疫耐受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 ||
细胞因子对人小梁细胞CD44的影响及青光眼小梁超微结构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省医学科技奖 | 一等奖 | ZnPcS2P2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附属协和医院 |
混合皮肤移植中自体角朊细胞表达B7-H1诱导局部免疫耐受 | 附属协和医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 | ||
二等奖 | RNA调控对免疫异常患者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 附属协和医院 |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系统损害的系列研究 | 附属第一医院 | ||
口腔固定修复的系列研究 | 附属口腔医院 | ||
榄香烯治疗人脑胶质瘤基础与临床研究 | 附属协和医院 | ||
心脑血管疾病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 ||
三等奖 | 以杂交卵母细胞为受体胞质的体细胞核移植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 | |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肾、眼等病变及免疫血清学系列研究 | 附属第二医院 | ||
雷公藤甲素增强放射治疗胰腺癌作用的研究 | 附属第二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 | ||
联合检测P糖蛋白和突变P53蛋白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 | 附属第一医院 | ||
重症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 附属协和医院 | ||
端扫式直肠超声的临床应用及其对直肠癌的分型研究 | 附属协和医院 |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层螺旋CT影像研究 | 附属第一医院 | ||
肾茶及有效成分临床作用机理的研究 | 附属第二医院 |
获奖种类 | 获奖等级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单位 |
---|---|---|---|
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临床心脏移植的系列研究及推广应用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几种神经变性病及运动障碍病的临床和分子机制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
"锁孔"微创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三等奖 | 淋巴结清扫数目对进展期胃底贲门癌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提高同种异体肺移植围术期移植肺功能的临床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相关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人毛囊的生长调控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
子痫前期发病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催乳素/催乳素受体介导免疫调节作用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Brugada综合征心电学及心脏超声影像学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
人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的救治及防控 | 福建省立医院、漳州市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胃癌生长方式、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及应用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省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姜黄素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获奖种类 | 获奖等级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单位 |
---|---|---|---|
省自然科学奖 | 三等奖 | 体细胞克隆中核供体与核受体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人工植入材料骨再生影响因素的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与相关基础的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对外伤性PVR的影响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不同亚型脂氧合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
三等奖 | 提高心脏及心肺联合移植临床护理成效系列研究与推广应用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早期干预对未成熟脑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损伤机制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实验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颅底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解剖和基础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面部骨骼整复与重建的临床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影响骨肉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及临床预后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 ||
联合脾切除治疗进展期胃上部癌的疗效评价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获奖种类 | 获奖等级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单位 |
---|---|---|---|
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赤芍801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宁德市闽东医院 |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淋巴结清扫意义的临床系列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三等奖 | 福州地区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一二三级干预模式研究及推广应用 |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医科大学 | |
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粘附的机制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上腔静脉内支架置入联合纵隔镜检查在上腔静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 ||
华蟾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截至2014年9月底,学校设有科研机构87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中医药二级实验室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2015年5月数据),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育)1个。
科研创新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成立时间 | 负责人 |
---|---|---|---|
省部共建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10.6 | 林旭教授 |
省部共建药理学与毒理学教学基础实验室 | 财政部 | 2005 | 许建华教授 |
省部共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 | 财政部 | 2007 | 林默君教授 |
福建省血液病学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2009.11 | 陈元仲教授 |
福建省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2013.3 | 许建华教授 |
福建省分子神经学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2013.3 | 陈晓春教授 |
福建省孟超肝胆技术联合创新重点实验室 | 省科技厅 | 2013.6 | 刘景丰教授 |
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 | 省发改委 | 2003 | 许建华教授 |
福建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 | 省发改委 | 2009.8 | 俞昌喜教授 |
福建省高校感染与肿瘤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2006.4 | 林旭教授 |
福建省高校干细胞工程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2006.4 | 江一平教授 |
福建省高校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2006.4 | 许建华教授 |
福建省高校脑老化与神经变性疾病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2010.9 | 陈晓春教授 |
福建省高校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2010.9 | 陈江教授 |
福建省高校纳米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2015.5 | |
福建省高校医学生物信息学重点实验室 | 省教育厅 | 2015.5 |
学术刊物
学校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中华高血压杂志》和《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面向各地公开发行。
馆藏资源
据2014年年初图书馆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馆藏总量223.86万册。其中,纸质馆藏80.2万册,数字馆藏143.66万册。已形成以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科为主、以人文社会学科为辅的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体系。校本部图书馆1991年4月被国家卫生部教育司确定为全国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系统省级中心馆。
姓名 | 任职时间 |
侯宗濂 | 1937.6~1943.2 |
李鼎勋 | 1943.2~1946.7 |
刘建绪 | 1946.7~1946.11 |
黄震亚 | 1946.11~1954.7 |
黄开云 | 1954.7~1957.7 |
浦敬诠 | 1957.7~1965.10,1978.10~1983.12 |
邹宁生 | 1983.12~1986.9 |
殷凤峙 | 1986.9~1992.7 |
康仲涵 | 1993.9~1997.8 |
陈丽英 | 1997.8~2002.9 |
党委书记:郑祖宪
党委常委、校长:陈元仲(兼任附属协和医院院长)
党委副书记:朱世泽、肖铮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陈秀琴
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晓春(兼任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林建华(兼任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梁敬阳、黄爱民
副校长:吴小南
校标
校标图案说明
校标图案主体由字母“M”、蛇杖和阿拉伯数字“19校标元素说明
37”等基本元素组合构成。图案呈圆形,图案内圆上弧为书法家舒同先生手写的中文校名,下弧是福建医科大学英文全称。校标设计元素涵义
1、元素1为变化后的蛇杖造型,又形似DNA双螺旋结构,体现现代医学属性。
2、元素2取自汉语拼音“Mǐn(闽)”和英文“Medical(医学)”首个字母“M”,又似打开的书籍,体现高等教育属性。
3、元素3形似汉字“闽”(福建),体现学校地域属性。
4、1937为建校时间,体现历史年代属性。
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校训
校歌
青春医大、和谐医大
作词:黄锦萍 作曲:卢荣昱
歌词:
告诉你一个我们、我们的向往;
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健康向上;
恪守医德、不负生命相托;
救死扶伤责任重于、重于泰山;福建医科大学上街校区鸟瞰图
啊!青春医大、和谐医大;
医学高峰从这里开始登攀;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铿锵誓言在校园里、校园里回响;
告诉你一个我们、我们的信念;
选择了医学就表白了奉献的志愿;
跨越式发展取得累累硕果;
人才基地培养祖国栋梁;
啊!青春医大、和谐医大;
万千学子在这里奋力扬帆;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灿烂未来向我们向我们召唤!
侯宗濂(1900-1992)——福建医科大学首任校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生
知名校友(2张)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吴孟超(1922~ )——福建医科大学名誉校长,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为闽籍中科院院士、著名肝胆外科专家、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2011年6月,受聘为福建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姜小鹰——福建医科大学教授,2011年,获得第43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是我国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护理教育工作者。
陈列平——福建医科大学教授,福建医科大学免疫治疗研究所所长。2014年肿瘤免疫学界顶级大奖——威廉·科利奖获得者。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