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过去现实的记载。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三十七年不过沧海一粟,却是河市中学办学走过的艰辛历程。回首历史,那时河市仅有一所民办农中,在“文革”初期,已濒于关闭,多少子弟求学无门。许多有识之士疾呼:要根本解决河市人民子弟上学难的问题,必须办一所正式的中学。
一九七○年三月,经多方努力,上给批准在原河市农中旧址(今霞溪村埔边小组)试办一所正式中学。当月,原晋江地区教革组委派庄鸿志、王桂曲、曾天恩(原农中教师)三位同志先期来到河市,积极筹备建校。三月二十日,首批招收小学秋季毕业生一百七十五人,编成三个班正式上课。
白手起家,办学谈何容易?当时学校仅有原农中留下几间旧房舍,连生产队的牛棚也充作教室;几间夯墙旧土房安上门板,便是老师生活兼办公场地;没有运动场地,师生便齐动手,自力更生开掘平整一片操场。个中滋味,唯当年参加建校劳动的师生方能体会。半年过去,河市中学逐渐有了学校模样。
一九七○年秋,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办学条件成熟,指示正式办校。是年十月,河市中学诞生了。同年向社会招收了八十余名“文革”中失学的三届生,编作两个班,创办高中部。至此,学校共有初、高生二百五十余人,已渐具一所完中的雏形,学校工作由林荣查同志暂时负责。
一九七二年春,上级委派刘逊斌同志来校担任校长。这是上级正式任命的河市中学首任校长。逊斌同志上任后,针对现状,一手抓教师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一手抓教学和基建。为稳定师资队伍,为河市中学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随着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日益壮大。这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先后有二十来位老师由晋江县(今晋江市)、泉州市(今鲤城区)下放山区,调入河市中学。他们中如叶再添、林文芳、王琪宣、陈敦明、林清河、林道耀、杨汉宗、金廷勋、王锦成、江传玉等,他们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无疑给学校注入一股生机。但他们身心均不同程度受到摧残,刘校长多方关心,信任他们,用诚心和热情换来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忘却身心的痛苦,全力投入工作,沤心沥血,为河市人民培育了一茬又一茬的人才。而今,回顾历史,河市人民决不应也不会忘记他们。
随着学校逐步发展,为了完善和加强学校领导和组织管理,经上级批准,学校着手进行领导班子的组织建设,先后建立了政工组,教务组和后勤组三个中层机构,配合工作。同期,几个党员教师的组织关系从公社教革组中转出,另组成河市中学支部,由刘逊斌同志兼任党支部书记。学校完善了领导管理后,又遇到新的问题:原有校舍已远不能满足办学的需要。刘逊斌同志带领全校师生本着“勤俭办学”的方针,边教学,边劳动建校,依靠全体师生的努力和埔边群众的支持,先后修缮了原有校舍,增建四间教室,一座教师宿舍,缓解了矛盾。至一九七三年春,学校已拥有初、高中八个班,三百四十多名在校生,三十多位教职员工,初具规模。
同年,教育体制改革,河市中心、蛟南和新告三所小学的“戴帽式”初中班从原校分离出来,划归河市中学管理,作为分校。为了便于分离管理,第二年秋,中心分校迁往停建的炉田小学(即今校址)。
迁入炉田村后,分校负责人叶再添、郑镇安老师带领一班老中青老师,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艰苦创业,辛勤办校。因简就陋,在牛粪臭味充斥的小庙里、狭窄的民房中,支起简易黑板坚持上课,发动师生在一块凹凸不平山坡地上平整出一方周长三百米的操场。教师住宿紧张,几个教师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的宿舍,更多的教师只得租住在低矮、昏暗的民房里工作、生活。一九七六年,因受“反击右倾翻案风”影响,这时炉田分校被迫撤消,停办一年,一九七七年秋复办。复办后生数激增,原教育教学设施跟不上,再次出现矛盾。据此,一九七七、七八两年间,市局两次拨款,在童厝山麓——原校舍东北面增建两幢依山式教学楼,每幢两层六间,计面积1152平方。嗣后,增建两座290平方的平房教师宿舍。
一九七八年秋,为了加强管理,调整布局,总校由埔边迁入炉田,埔边改为分校。随后,因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教学网点布局,一九七九年秋,蛟南、新告两分校相继并入炉田总校。至此,学校成为现在的雏形。这十年中,学校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截至一九七九年秋,包括总校和分校,计有高中部八班、初中部十六班、学生八百多名,教职工七十多人。
一九八一年秋,河市中学高中部撤消,改办职业高中,开设畜牧兽医、茶果种植、缝纫等专业,招收了学员七十二人。我校是省教委首批开办的职业高中校之一。这批学员毕业后,投身于社会,服务于家乡的经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年下放山区的老教师落实政策相继离校。刘逊斌同志也因工作需要调离了河市中学,上级便委任叶再添副校长主持工作,后又任命政教处副主任郑镇安同志为党支部副书记协助工作。同年,叶再添同志申请退休,由郑镇安同志兼代理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在大批老教师相继离校后,师资队伍出现断裂层,学校领导征得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于一九八一年五月,从泉州师范大专班中分配了四十名毕业生到河市中学。师资补充后,学校根据这些青年教师热情高,经验不足的现实,从思想上、政治上信任他们,业务上帮助他们,积极引导,很快稳定了这支年青的队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八二年中考,我校取得好成绩,受到市局嘉奖。与此同时,教师住宿再度紧张,为解决新的矛盾,学校一方面争取市局拨款,另一方面自筹部分资金,果断把计划修建单层平屋宿舍改建成二层楼房(包括食堂在内),基本上解决教师生活用房问题。一九八三年秋,埔边分校并入炉田总校,结束了十几年的分治、合并状态,朝着集中统一管理方向发展。
一九八四年,郑镇安同志参加市委党校学习,上级指定李伯远老师主持学校工作,旋即任命为校长,八五年春,兼任党支部书记。同年,上级任命潘再胜老师为副校长,协助工作。学校人事变动虽大,这一年中考依然取得好成绩,十几位同学考入中专和重点中学。同时,学校基础设施也有新的发展。到八六年底,学校又新建依山式教学楼一座,修建了四百多米长的校围,既缓解校舍紧张问题,又方便学校管理。
“日月迭矣,岁不我与” 。
机遇,如不及时抓住转瞬即逝。
一九九一年,为了迎接省“六项督导”检查,学校抓住机遇,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校容校貌有较大的改观。这年年底,鲤城区局拨款二十余万元,增建了一座总建筑面积八百七十六平方米,集教研、办公、实验和图书馆为一体的三层综合楼,并在有关部门支持、协助下,拆迁了校园内一座小庙,净化校园德育环境。到九四年春,学校在新形势下,大胆尝试,拓宽办学面,与泉州市鲤城电大联办电大中专班,开设财会专业,面向社会招生,首届招生五十六人,为今后河市镇经济发展多培养人才。
一九九三年,中央提出干部要“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要培养“跨世纪人才”在鲤城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注意选择培养跨世纪人才。九三年九月,经考核,上级部门提拔优秀青年老师充实领导班子,任命林星辉同志为校党支部副书记,谢瑞强同志为副校长。一九九四年三月,李伯远同志调任区机关干校副校长,上级委任林星辉同志主持学校工作。至此,学校完成第二次新老干部的交接。
林星辉同志接任后,新的领导班子针对目前教学质量滞后的现状,大胆实行改革,在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召开的第三届教代会上提出:“一年甩掉落后帽子,二年缩短与兄弟学校差距,三年打个翻身仗,五年内把河市中学办成鲤北职业教育的重点学校”的设想。
为此,学校在九四~九五年度中,大胆试行“年段长负责制”和“教师岗位责任制”,把教育教学责任落实到各年段的科任教师,调动教师积极性。并着手从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区引进大批大专院校毕业的年青教师,教职工达到近百人,弥补了河市中学青黄不接和严重不足的局面。为安顿好外地教师,河市中学先是向周边的群众租用农舍供外地教师住,然后积极向上级政府申请拨款,筹建教师宿舍楼。使外地教师舒心工作、安心工作、放心工作。
此时,学校已有十九个初中教学班,一个电大中专班,在校生数达千人,由于学生生员的增多,教室满足不了需要,一九九四年秋,在学校领导的努力下,鲤城区人大、区政府、区教育局和河市镇政府通力支持,斥资九十万,征地2115平方米,建一座面积1560平方的四层教学大楼。
为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中去,学校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奖教奖学,并出台对在期末考试、中考中出成绩的教师进行重奖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喜人的成绩,得到社会好评。一九九五年,在达标中学和中专升学考试中,我校取得重大突破,应届初中毕业生中三十七人被泉州一中,泉州五中等重点中学录取,十五人考入普师和小中专。其中杜成帅、刘亚肥、倪秋莉三位同学荣获“贤銮奖”。
同年,为加强校友与母校之间情感的沟通,为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并支持河市中学办学的各界人士,向广大校友及社会贤达汇报学校发展情况。学校举行了纪念河市中学建校二十五年的校庆活动,邀请广大校友及社会贤达到校参加隆重的庆典活动,校友团聚、共叙友情,与贤达共谋河市中学发展。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河市中学教学成绩在稳定中逐年提高,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九七年,泉州市原鲤城区分为鲤城、丰泽、洛江三区,河市中学抓住发展机遇,改善校园面貌,建设了五层教师宿舍楼一幢,学生食堂一幢,五层教学楼一幢,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二○○○年,林星辉同志调离河市中学,二○○○年八月,刘荣开同志被任命为河市中学校长,不久兼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主持学校党政工作。而此时,适逢“考研热”、“私校淘金热”,部分教师流失,同时由于学生逐年增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干扰而遇到新的困难。
为改变教学上的被动局面,新的领导班子对学校的管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拔了一批年青骨干教师充实到各处室协助工作,加强与镇政府和各村委的联系,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的网络,营造良性的教育教学氛围,解决了学校面临的教育教学困难。
二○○二年,河市中学向全体教师公开竞聘年段长,这在洛江区教育界还是头一回,经过笔试、演讲、现场答辩、师生评议等方式,一批在教学、管理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在这次竞聘中脱颖而出,随后,又对教师的岗位进行了调整,基本实现教师专业化。
二○○三年,学校积极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在河市中学复办中考考场,得到了社会贤达和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河市中学终于在一九七八年的15年后复办中考考点,为河市学子参加考试提供了便利。同年七月,带着全校师生和全镇人民的殷切期望,河市中学五百多名学子在本校参加了当年的中考。他们不负众望,取得了河市中学创校以来最辉煌的成绩:考入五中等一级达标中学的人数72人,居全洛江第一名,综合评估比位居洛江第二名;陈建平同学以洛江第二名的成绩获得“贤銮奖”。嗣后三年的中考连创佳绩,年年都获取“贤銮奖”,连续二年中考综合评估居洛江第二名,二○○四年59人考入一级达标中学,居洛江第二名,比第一名仅差一人。二○○四年11月,洛江区第六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河市中学隆重召开,借天时、地利、人和,河市中学体育代表队勇夺总成绩第二名,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二○○六年五月,刘荣开同志调离河市中学,上级委任原十一中副校长许炳枝同志为河市中学校长兼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同年九月,又现时任命邱劲松同志、刘永生同志两人为副校长协助工作,至此,学校领导班子实现全部年轻化,将肩负着全镇三万多人的重托,继续前进。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三十多年来,河市中学能有今天的面貌,离不开上级部门和河市人民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资助。从办学地点的征用到校园的扩展,无不凝聚着霞溪、炉田村民的支持,一九九一以来,许多社会团体和有识之士,本着为家乡教育事业作贡献的精神,捐资捐物支持教育事业。一九九一年九月,校友陈永昌、王贤助捐款捐物、义务出工为学校架设自来水,价值三千来元。这开创了个人捐资助教之先河。此后,河市电教有限公司、河市劳保厂、河市金属制罐厂、河市建筑公司等亦纷纷慷慨解囊兴教奖学。一九九四年九月,各年段家长座谈会,三个年段的家长们共捐款五万多元。一九九五年春新年伊始,在二十五周年校庆和校友会筹备会上,校友方玉萍代表河市电教公司、杨国庆、倪祖南、刘剑青、郑泽水、杨春福等当场捐资七万一千元。其中校友杨国庆个人捐资一万五千元,是河市中学建校以来个人捐资最多的一位。是年三月,河市镇党委、镇政府在我校召开村长、书记会议,各村干部关心教育,在村财不甚宽裕情况下,尽力支持,共捐资四万余元。短短几年,社会各界共捐资助学逾二十万。这无不蕴含他们对河市中学寄予的厚望。
二○○二年,罗溪镇的台胞黄和平先生捐资20万美元,在河市中学北面兴建敬德职业学校,在征用土地方面得到了河市镇政府和炉田村人民的协力支持,共征用土地60余亩,建设400米标准运动场,四层文华楼、洪德楼两幢,一幢学生公寓,并于2004年9月开始招生,现设有服装工艺与设计、机械加工与模具设计、美容设计等专业。至此,河市中学校园面积扩大一倍,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河市中学这只船,载着河市三万人民的希望,承载一万一千校友的期待,走在新时代的航道,奋发向前。
三十多年来,河市中学从新生到成熟,如今正值风华正茂年华。她扎根于河市这方热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河市人民的厚望。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在新的一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一万二千多名的校友的期待下,在全镇人民的支持下,河市中学将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毕业了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如此的热爱母校热爱学习了。离开了母校,来到了一个没有什么人认识,没有熟悉的环境里,顿时没有了存在感也没有了归属感,每次回母校看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使我回忆起学校的点点
很爱的母校。初中就特别想进,那时候觉得他们校服好看校园大而美。还有教室两面都是窗噢,不像别的学校门对门的。那个标准足球场很赞,我爱它也恨它。新中真的承载了我很多回忆。
逛街的时候正好和亲爱的逛到这里,想回味下大学里的时光,所以就进去走了走,但是由于亲爱的接下来还有课,所以没有逛多久就出去了,然后还去了附近的咖啡店喝了杯饮料,感觉好像有种校园恋爱的感觉,虽然我大学里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