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中学岁月悠远,积淀厚重。学校的渊源可追溯至宋代闽南最早的书院——石井书院。朱熹之父朱松,宋绍兴初任安海(时称石井)第一任镇监,朱松在安海鳌头精舍施教理学。其时朱熹任同安主簿,经常在泉州所属各地讲学。由于父亲朱松在安海任职,朱熹对安海有特殊感情,故经常来鳌头精舍讲学,其后鳌头精舍辟建二朱先生祠。及至朱熹的儿子朱在任安海镇监,于鳌头精舍设石井书院。石井书院是闽南最早的书院,历宋元明清近千年,培育出无数才子俊杰。
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进行学制改革,改书院为学校。安海也同全国各地一样,纷纷创办新学。20世纪20年代,安海诸小学毕业生日益增多,为满足他们继续升学的需要,老同盟会会员旅日华侨陈清机、吴警予会同李永洞、蔡世贵、蔡德远等人以及安海“五谷途公会”诸乡贤发起创办养正中学。1928年2月开办,定名“私立养正初级中学”,是时仅有教师职工8人,学生40人,设置2个班,校址在翠福境养正小学,初期经费由安海“五谷途公会”和泉安汽车公司负责。1928年秋,越南华侨龚作梁先生捐资600元建教室两间,名为“修敬堂”。1931年旅日华侨周起抟、周起持昆仲捐资4000元,建“五福堂”新校舍五间。养正中学创办之初,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四年之中五易校长,至1932年俞贵元先生从广东中山大学毕业(法学士),他不慕高官厚禄,于政局动荡之秋,学校飘摇之日,出任校长,为养正中学的初创、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二次远渡南洋募捐款项,筹建校舍;他广招贤才,提高教学质量;他支持革命,保护进步师生。这一阶段学校的生存发展虽然十分艰难,但也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1942年,养正中学由南安岭兜迁回安海,借用龙山寺厢房作为临时校舍。1946年春,又迁入镇区金厝祠堂。同年秋,借圣殿奎光阁为临时校舍。1939年至1948年近十年的时间里,养正中学数易校址,再加上时逢抗战,学校生存之艰难可见一斑,但养正中学领导及师生不畏艰难困苦,在困境中谋求生存,砥砺奋进,为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8年,学校迁址于寨埔(今校址)并增设高中部,易名为养正中学,增至8个班级,学生500人,规模初具。其后几年华侨乡贤多次慷慨捐款建设学校。至此,养正中学规模颇大,校舍壮观,办学质量高,在福建省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1957年,高考录取率居福建省前列,学生在全国性运动会上也取得喜人的成绩。至六十年代,学校全面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广大教职员工敬业进取,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学校声誉日隆,1960年学校获批为省属重点中学。
养正中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校名改为“人民中学”。学校和全国各地一样曾一度停课,复课以后,教学秩序也一度被打乱,年段改称“连”,班级改称“排”。1970年,校名改为“安海中学”。文革期间,养正中学虽然与全国各地一样搞阶级斗争,也忙于“学军学农学工”,但以陈铭贤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坚持抓教学质量,在“交白卷”为“英雄”的年代里,养正中学坚持考试这一教学常规,教学质量得到了相对的保证。体育成绩也在原来五六十年代良好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进步,七十年代初有30多人次在全国性田径运动会上取得前五名的成绩。
文革结束后,教学秩序恢复,养正中学的发展步入正轨。1978年恢复原校名养正中学,全国恢复高招后,学校的教学成绩显示出老校名校强劲的发展势头,1977年,恢复高考,养正中学的高校录取人数位居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为养正中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学校进入全新发展时期,1983年学校评为省华侨重点中学。其时华侨乡贤继续捐资兴教,学校环境焕然一新,教学设施一流,教学成绩斐然。1982年至1998年,学生共有70多人次获国家级奖励,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至1998年高考录取率已超过90%。1984年至1997年学校共有7次获国家级奖励,1993年和1998年学校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1995年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单位。1997年1月,养正中学被省教委确认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
承载丰厚历史,谱写崭新篇章。新世纪之秋,养正中学实现了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跨越。200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是年,按照政府有关规定,停止招收初中生,至2005年,养正中学初中部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初中部分离出学校,学校成为一所普通高级中学。这一时期学校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高楼林立。学校深化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机制,管理制度逐步规范,教学质量全面提升,高考成绩再创新高,2005年朱诗雄同学夺得福建省理科高考总分第一名。学校实施科研强校的战略,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促进教学改革的进行,2004年被教育部确认为“全国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试验学校”。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06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贯彻“德育为先”的办学方针,积极开创德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2000年获“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10月养正中学被中共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并于2008年顺利通过中期验收。
喜迎八秩华诞,勇创世纪辉煌。目前,养正中学秉持“文化立校,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锐意创新,科学发展。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满怀豪情,立足养正文化,光大养正精神,正朝着“福建省一流、全国闻名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文明学校”的办学目标阔步前进。养正中学必将高奏出新时代的凯歌!
在创办、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得到广大海内外华侨、乡贤与校友的鼎力支持并绵延至今,其爱国、爱乡、爱校的良好风范和尊师、重教、兴学的拳拳赤子之心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形成了华侨兴学的优良传统。
学校是闽南地区较早开展地下斗争、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校,1939年建立地下支部,从1939年到1949年,共有6任地下支部书记、59名地下党员、12位革命英烈,为闽南地区的解放培养了大量的地下党骨干,也激励着一代代养中人艰苦奋斗、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形成了先烈砺志的优良传统。
八十年来,学校广大先贤和前辈为学校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以其精湛的教艺,成为学校发展之经宝;以其高尚的师德形象,成为养正之风范,为后继者树立了光辉的形象,以德为先的校园氛围愈益浓厚,推动着学校各项工作在前行中不断创造辉煌,形成了师德垂范的优良传统。
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实现教育教学高层次突破,本着求真向善与开拓创新的精神,学校始终坚持教育科研,科研实力与水平大幅度跃升,科学与人文精神风尚日盛,形成了科研强校的优良传统。
华侨兴学、先烈砺志、师德垂范和科研强校四大办学传统贯穿于学校创办与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根基,并以其开放、创新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基于以上的办学传统,以及学校当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提出了“文化立校,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传承文化引领文化之地。文化立校即必须着力于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用文化的力量打造学校的品牌,去培养合格的人才。
2.面向未来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人才需要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实现创新成果价值。“面向未来”的理念正是着眼于这一目标的,它强调学校教育事业要着眼于未来,通过教育的现代化为学生将来立身社会、参与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立校, 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就是以养正中学“先烈砺志、华侨兴学、师德垂范、科研强校”四大办学传统为根基, 是建立在“严正勤实”的校训、“协作和谐,优质高效,文明科学”的管理作风、“敬业奉献,严谨求是,继承创新”的教学作风和“勤奋会学,主动发展,实践创新”的学习作风的基础之上。在这一理念中,“面向未来”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核心;“文化立校”则是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为落实这一核心所肩负的责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要求,它包括文化立身。这一理念的理想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为充满竞争的21世纪培养合格的文化新人。
《养正中学校歌》的结构是由主歌、副歌组成的单二部曲式。歌曲的前奏用铜管乐器奏出雄浑的音调,描绘一幅红日喷薄而出的画面,展示了养正中学蒸蒸日上的风貌;主歌部分介绍了古镇安海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养正中学悠久的建校历史,赞扬了乡贤、华侨兴资办校的盛举,体现了“严、正、勤、实”的校训,歌颂了养正中学丰硕的办学成果。主歌的曲调舒展、流畅,着重表现泱泱大校的风采;副歌部分是口号式的重叠短句,音乐的句法较前段更为密集,节奏铿锵有力,抒发了“振兴中华,再谱新章”的豪情壮志。
《养正中学校歌》的MIDI伴奏音乐由汪寄声制作,并由汪寄声、洪珊璜演唱。
其一,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其二,阳光雨露下,禾苗茁壮成长;
其三,养正中学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前途辉煌。
任职时间
校长
副校长
书记
副书记
1928—1929辛宗鑫1929—1930黄岫庐1930—1931章葆真1931—1932马惠中1932—1952俞贵元1949,10—1953,6曾杰1952,2—1953,6颜联哨1953,9—1954,5周绍贤1954,4—1954,5周绍贤,黄艮峰1954,5—1955,2曾华源周绍贤,黄艮峰1955,2—1956,4曾华源周绍贤1956,4—1956,8曾华源1956,10—1957,8王振华,苏邦昆,崔盈达1957,8—1959,1郑汲水王振华,苏邦昆郑汲水1959,1—1960,2陈铭贤王振华陈铭贤陈昌明1960,2—1966,6陈铭贤王振华,高敬长陈铭贤陈昌明(至63,1)1966,6—1970,2陈铭贤王振华1970,2—1970,6俞炳伦,(革委会主任)傅世德,(革委会副主任)1974,6—1978,4陈铭贤,(革委会主任)许自明,高敬长(革委会副主任)1978,4—1978,8王振华高敬长,李宁川王振华高敬长1978,8—1979,3王振华高敬长,李宁川,许自明王振华高敬长1979,3—1979,12王振华高敬长,李宁川,陈济川,柯建隆王振华高敬长,陈济川1979,12—1981,12高敬长,李宁川,陈济川,柯建隆高敬长1981,12—1983,6高敬长,陈济川,柯建隆高敬长1983,6—1983,8高敬长,柯建隆高敬长1983,8—1984,7高敬长,柯建隆林华祥高敬长1984,7—1988,8陈开镇余显华林华祥柯胜加1988,8—1990,9陈开镇余显华,黄警尘林华祥柯胜加1990,9—1998,9黄警尘余显华陈开镇柯胜加1998,9—1999,10黄警尘余显华,许远望陈开镇柯胜加,许尚仁199910,—2000,1黄警尘余显华,许远望柯胜加,许尚仁2000,1—2002,4黄警尘余显华,许远望许尚仁2002,4—2003,8许远望黄月莹许尚仁2003,8—2007,7许远望黄月莹,沈慈萍许尚仁洪涛2007,8—2008,1许远望黄月莹,沈慈萍,徐明杰许尚仁洪涛,周江浩2008,1—今沈慈萍黄月莹,徐明杰周江浩洪涛俞老对安海的卓越贡献是长期备尝艰辛、呕心沥血办养中,为祖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昔日养中是所既无固定校舍,经济又长期陷于窘困的私校。俞老于1932年接掌校政后,即依靠校董会,联系侨胞,争取侨汇办学。抗战期间,迁校岭兜,养中经济濒临绝境。为发放教薪,他或典卖自家首饰,或向亲友挪借,或奔走闽南各地向殷户化募,以暂济燃眉之急。抗战前、后曾两度远渡重洋,往菲、港、河内西贡各埠,托钵募集办学基金,历尽艰辛而无悔。四十年代择址并启建教室于寨埔,结束学校不断迁徙的流离局面。1948年增办高中部,标志养中度过难关且有所发展。建国后俞老辞去校长职务,改任课兼校董会工作,后又应聘为名誉校长,一直致力于为养中争取侨汇,直至辞世为止。可谓毕生为教育,心血献养中。
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昨日,就没有今日的养中。昔日养中每苦撑一日,每前进一步,无不凝聚着俞老的心血。然而,由于所处时代,一为黑暗的旧社会,一为知识分子最受歧视的时期,因而给予俞老的待遇却是诸多的不公平:他服务养中半世纪,教龄却不足30年。
俞老从1932年起先后主持、任教养中,至1986年逝世止,连续工作达54年之久。然而1981年县隆重召开中小学教师执教30年庆祝大会,计算俞老教龄仅从49年10月1日 起至73年止,自难凑足。工作54年,教龄23年,此岂非天大笑话?解放前他任养中校长近20年,其所培育学生为祖国革命和建设作了卓越贡献,国家视为宝贵财富,而作为树人者的教龄却不得计入。这于情于理,显然都是不公平的。
他不计荣辱,勤奋工作,薪俸却未增分文。
解放前俞老任校长月支80大洋,56年幸沾“套级”之光,月薪82元。之后直至86年辞世,30个春秋未曾调增分文。83年受聘为名誉校长,未有增薪之议,却有月津贴若干之说,但也至其撒手尘寰未见兑现。
他因师生名份,备受株连之苦。
俞老为人善良正直,对当年投身地下革命斗争的师生深表同情,并力所能及加以掩护。解放后有大批校友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可俞老从未曾沾其光,却每于政治风云变幻、校友遭受迫害时,因有师生关系,被列为“知情者”而于政治运动中备受逼供讯。尤以77年的所谓"405"案中,竟被抄家、拘留达数月之久。尽管如此,但俞老从不反悔,仍为母校养中的发展,不倦地工作直至去世。
二、上重点线总生数315人,居泉州市第一;
上重点率在晋江市保持历年的绝对优势。
三、上本科线总生数807人,居泉州市第一;
上本率达66.16%,居晋江市第一。
四、养正中学考生形成强劲的尖子集团军。
1、晋江市理科尖子生前100名,养正中学占71名;文科尖子生前100名,养正中学占51名。
理科
前10名
前20名
前30名
前40名
前50名
前60名
前70名
前80名
前90名
前100名
养中占7名15名21名30名38名42名49名55名63名71名文科
前10名
前20名
前30名
前50名
前100名
养中占7名11名15名27名51名总分600分以上共有8人,居泉州市第二。
理科
王 汉
632分
文科
林莎莎
610分
理科洪晖烨621分文科洪玉君610分理科杨金表612分文科谢满祝609分理科王联,埕603分文科许春茂600分获文科数学泉州市第一名:林莎莎144分;第二名:林国安142分。获理科综合泉州市第二名:朱永秩277分。
晋江市理科前10名养中占8名;文科前10名养中占7名。
理科第一名
王 汉
632分
文科第三名
林莎莎
610分
理科第二名洪晖烨621分文科第三名洪玉君610分理科第三名杨金表612分文科第五名谢满祝609分理科第五名王联埕603分文科第六名许春茂600分理科第六名陈贻鹏597分文科第七名林国安596分理科第六名朱永秩597分文科第八名陈舒雯595分理科第九名蔡双凤591分文科第九名蔡圆圆593分理科第十名王素得586分晋江市高考八项单科,养中勇夺六项第一。(1)理科语文第一名:颜奕男 121分
(2)理科数学第一名:蔡龙师 133分
(3)理科综合第一名:朱永秩 277分
(4)文科语文第一名:洪玉君 124分
(5)文科数学第一名:林莎莎 144分
(6)文科综合第一名:谢满祝 250分
晋江市养正中学(学校代号:1902)面向全市招收“中加高中课程实验班”高中新生100名。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同意晋江市养正中学与加拿大圣约翰学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批复》(闽教合作[2011]146号),学校面向泉州市招收“中加高中课程实验班”高中新生。学制3年,在晋江市养正中学上课,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颁发晋江市养正中学高中毕业证书。所招学生另行单独造册,其学籍将纳入全省统一的普通高中学籍管理系统。有关招生条件、录取办法、收费标准等事宜,按照福建省教育厅闽教合作 [2011]146号文规定执行,具体事宜可直接向晋江市养正中学咨询。
报考“中加高中课程实验班”的非晋江生源(泉州市内除晋江市外的县、市、区)考生,可在报考志愿表的“第一批:面向各县(市、区)招生的省达标高中、民办高中(含‘珍珠班’等)”或“第一批:面向各县(市、区)招生的普通高中、民办高中”的志愿栏填报,晋江市生源的招生办法由晋江市“招委会”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