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是一所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等10大学科门类,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含专升本),同时拥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综合性大学。
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建立的“奉天实业学堂”和“新民公学堂”。学校现有望花南街-联合路、文萃路、新民三个校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校区占地面积6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学校始终将本科教育作为立校之本,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沈阳,面向辽宁,辐射全国,把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为辽沈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目前,学校设有21个学院2个教学部,硕士点10个,本科专业52个,专科专业23个,各类在校生总数达到30,000余人,全日制本专科生总数21,616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260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73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697人。学校现有专业实验室63个,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11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10621.96万元,图书馆藏书达153.4万册。 学校还设有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下辖研究所(实验室)4个,其中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一个。建立了全国首家清文化研究所和“二战”盟军沈阳战俘营研究室。学校注重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沈阳大学沈阳大学是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重组过程中,由多所学校共同组建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新民师范的前身是1906年建立的奉天实业学堂和新民公学堂。百年办学历史形成的“鼎新革故、追求新知”的开拓进取精神,“实业报国、开启民智”的爱国荣校情怀,“玉汝于成、英才辈出”的兴学育人品格和“勤、诚”的良好校风,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得到了有效传承。 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开始步入规范建设、稳步发展阶段。2003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首批设立了3个硕士点,提升了办学层次。2005年6月,新一届党委提出了“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地方大学”的奋斗目标。
2006年7月,学校党委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的要求。自此,学校进入了全面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新阶段。
学校现有望花南街、文萃路、新民(独立校区)三个校区,其中,前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202.67万元;学校图书馆面积2.2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44.7万册;建成室内体育馆及室外运动场地总面积7.07万平方米;学校现拥有多媒体教室137间,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14个。
学校秉承“厚德重学、至诚至勤”的校训,坚持“青春、健康、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举办了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社团节、社区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先后获得了“全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沈阳市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
沈阳大学“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7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0项(其中“973”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课题293项,横向课题307项。科研进款额累计达到5,956万元,其中,2003年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收入在全国各高校中位居第86位,省内高校中位居第6位。
“十五”以来,学校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与学术成果奖励15项;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30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507部。学校还设有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下辖研究所8个,其中,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建立了全国首家清文化研究所和“二战”盟军沈阳战俘营研究室。
沈阳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3月,是独立于教学部门的学校直属科研机构,为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作为沈阳大学科研特区,本着“开放、流动、竞争、共享”的原则,实行新的组织形式,享受学校为中心发展所提供的相关政策。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培养储备优秀科技人才、培育新兴与交叉学科、组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等。
中心下设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与资源化技术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装备制造业综合自动化实验室(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浆体输送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管理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综合测试中心(拟建)等研究机构,拥有专兼职人员6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5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承担各类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1项、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
沈阳大学的基本形成主要以自动化焊接、机械工程、材料科学、环境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建筑工程、软科学研究为主体的科研格局。结合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学校组建了一批以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科技骨干为主体的研究中心。
1、对称球扁钢肋骨角焊缝埋弧角焊机;
2、大型钢结构成套自动化焊接设备;
3、水隔离矿浆泵;
4、三片式矿浆阀;
5、冷焊抗裂高炉阀门堆焊焊条;
6、高效率长寿命超硬刀具复合涂层;
7、鲫鱼饲料配方及药饵;
8、利用油母页岩生产高标号水泥;
9、负氧离子枪式电子接种器;
10、复合光合细菌;
11、高性能SiC-YAG陶瓷复合材料;
12、微电脑智能螺母劈开器;
13、新型CaO坩埚制备工艺;
14、旋风流渣式高效节能燃烧器;
15、分流量热式气体流量计;
16、含油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
17、磙子凸轮减速器;
18、SYR系列啤酒过滤槽的传动装置及成套设备。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31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3%。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8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省、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中百、千层次人选3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市荣誉优秀专家1人,市优秀专家3人,市百佳科技创新能手7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7人,省、市优秀教师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8人。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研究生规模已突破500人。
学校有以孙铁珩院士为代表的在国内外占据较高学术地位的资深专家、教授以及一批年富力强的颇有学术造诣的优秀中青年导师,他们开拓进取、积极创新,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确立了学校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及控制工程等领域在省内外的优势地位。
学校有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环境工程三个辽宁省“核心竞争力建设工程”优势特色学科。
2012年,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顺利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已成为具有博士培养资格的地方高校之一。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0余个,本科专业56个,专科专业24个。(专升本专业:会计,机械,计算机,旅游,体育。)
:应用经济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美术学
: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美术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
: 物流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工业工程、工商管理。
学校有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环境工程三个辽宁省“核心竞争力建设工程”优势特色学科。
学校有以孙铁珩院士为代表的在国内外占据较高学术地位的资深专家、教授以及一批年富力强的颇有学术造诣的优秀中青年导师,他们开拓进取、积极创新,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确立了学校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及控制工程等领域在省内外的优势地位。
沈阳大学学校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本的原则,遵循“厚德重学 至诚至勤”的校训,不断探索具有沈阳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增加硕士生社会实践的相关环节;为研究生提供资金创办自己的刊物、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和学术活动等,为学校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来,学校硕士研究生在国内的各种课外竞赛中屡获殊荣,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思想贯穿于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全过程。为此,学校提供了专门的研究生阅览室、自习室和研究室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在系统、科学地安排培养方案的基础上,2009年“金碟杯”ERP创业大赛中获全国总冠军,并获得10万元创业基金、2009年全国大学生外语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奖、200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十余名研究生获全国大学生外语竞赛辽宁赛区A组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十五”以来,学校共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辽宁省乃至全国各行业的生力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先后涌现出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为沈阳市、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中共中央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包叙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吴英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宋立秋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设有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和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本科实验中心,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心等四个研究机构。
全院现有教职工145人,专任教师10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42人;博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青年教师中80%具有硕士学位。现有研究生、本科生2000余人。
学院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重点建设学科。研究机构有信息与控制研究室、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心、焊接过程自动化研究室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室。学院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主要有:复杂工业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工业过程监控,混杂系统理论与应用,焊接过程自动化,多源信息融合及智能模式识别,大型数据库理论与应用,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
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级立项2项、省级立项7项、市级立项14项。横向进款813万元。专利4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8篇,论文被EI收录8篇,被ISTP收录1篇,SCIE收录1篇。出版专著、教材27部。部分研究领域在国内居领先水平。2004年信息工程学院、罗克韦尔自动化中心、焊接过程自动化研究室被评为校先进科研集体。
沈阳大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顾树生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型复合控制器及其应用研究”,经费24万元。沈阳大学学科带头人,博士李彦平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工位复杂工业过程集成建模、分布监控与实时调度”,经费20万元。沈阳大学学科带头人,博士原忠虎教授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数据驱动工业过程故障诊断与控制系统集成研究”,经费15万元。沈阳大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王建辉教授主持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多项。王刚教授主持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与横向课题多项,承担科研经费200余万元,并多次获省级科技进步奖。马冀教授主持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多项。
学院注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承担教改项目多项。学院同时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学院的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奖多项。
沈阳大学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始建于1998年,是沈阳大学成立较早而且又是相对稳定的学院之一,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85年成立的沈阳财经学院经济贸易系、国际贸易系、财政金融系、计划统计系等。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成为沈阳大学办学层次最全、学生规模较大,拥有的重点学科和硕士点数较多、师资力量较强、科研成果显著的主干学院之一。学院现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广播电视编导(空乘专业方向)共六个本科专业。 拥有产业经济学、财政学两个硕士点 ,一个校级研究基地——沈阳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
该院是沈阳大学招生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5个系:经济学系、财政学系、金融学系、统计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和一个专业外语教研室。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8人,副教授职称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在读博士6人,高级职称人数占60.4%,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81.1%,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学院还聘请了一些国内及省内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具有先进的资料室和教学设备。资料室拥有各类专业书籍4000余册,各类期刊50余种;设有计算机、语音实验室、空乘化妆实验室,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术学院是沈阳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二级学院之一;是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单位、中国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单位、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单位、辽宁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单位、辽宁省湖社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沈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单位。
学院现有美术学硕士点1个及4个研究方向;绘画、艺术设计、雕塑、美术学4个本科专业及12个专业方向。在校研究生35人,本科生1931人,专科生151人。
学院设有油画系、国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美术教育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装潢艺术设计系、数码艺术设计系、装饰艺术设计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工业造型艺术设计系和基础教学部12个教学部门,及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4个管理部门。
教师在国家级展览中有119件作品入选、59件作品获奖;在省级展览中有121件获奖;发表艺术作品、学术论文1739幅(篇);编撰、出版的各类著作、专集和教材143部、册。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0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1人、硕士导师10人。汇集了一批名师、名家,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沈阳市优秀专家1人、沈阳市德艺双馨文艺家3人。
学院建有美术教学楼,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米;建成了中国画传统材料工作室等15个专业工作室,总建筑面积达3100平米;教师工作室44间,总建筑面积达2760平米;美术馆建筑面积达2700平米;图书馆馆藏专业图书万余册;还建立了8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美术教育、美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和造就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人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学院已经树立起了地方高等美术教育的优质品牌形象。
政法学院现有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法律事务专业(专科)。全院共有教职工34人。教师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0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硕士学位14人,硕士在读3人。在教学中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法学专业为公检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律师、公证等部门输入了大批法律专业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教师、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
2005年7月师范学院由原来的沈阳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原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分院和教育系的大部分组成。师范学院教职工66名,学生997名。教职工中教授3名,副教授34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2名,具有硕士学位的17名。拥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四个专业。五个系室:教育学系、学前教育系、初等教育系、心理学系、教师技能教研室。我们基本完善了“教师技能”养成体系,建立了六个教育实习基地。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全校54个专业中被遴选为五个试点专业之一,获得连续两年学校资助的共20万元的专业建设的专项支持。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办学,民主办学,开放办学;以“厚德致知,亲民格物”为训导,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己任;坚持“技能性、学术性”的办学原则,体现师范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面向地方教育发展,结合学院实际,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育为根本,加强管理,开拓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出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
自从2005年9月份以来,学院在学生团体中建立了“教师剧社”、“书画协会”、“理心坊”心理协会、“艺之韵大学生艺术团”、“阳光网络协会”、“文学社”、“体育健康协会”、“礼仪协会”、“挑战者棋类俱乐部”等九个学生社团,围绕应用型、具有高尚道德品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了如书法、演讲、表演等以提高师范生能力为主线的系列活动,使教育教学工作“显形课程”与学生活动的“隐性课程”相得益彰。
体育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教师75人,教辅及后勤管理人员13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48人;博士1人、硕士7人;客座教授2人。国际教练(健美操)2人、国家级教练3人、国家级裁判7人。
学院承担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体育教育(师范)、体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教学和学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的公共体育教学任务以及继续教育工作。学院高度重视体育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和应用性,学院教师结合工作实践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多名教师参与国家“十五”和“十一五”体育卫生科研规划课题,全院教师每年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学院组织的学校体育代表队在参加国家、省、市体育比赛中屡创佳绩。学校男女板球队均获全国板球锦标赛(沈阳赛区)亚军,其中女队有三名队员入选国家女子板球队,到马来西亚进行亚洲杯比赛。健美操代表队在全国健美操锦标赛中获得第6名;在东北三省健美操比赛中荣获冠军;在全国万人健美操锻炼标准大赛中获最佳团队奖;在辽宁省第9届运动会上获大学生专业组健美操冠军。学院田径队在辽宁省暨沈阳市“地税杯”春季全民长跑比赛中获得大学生组男、女团体冠军;在沈阳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甲组团体冠军;校田径队获得省大学 生运动会第3名;校大学生散打队荣获辽宁省高校大学生散打擂台赛团体冠军。
学院现有公共体育、体育教育、社会(人文)体育3个系,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场地管理中心4个办公室和9个教研室;并设有学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中心和体育教育专业解剖、生化、生物力学综合实验室。学院拥有可容纳3000名观众的文体馆1个、综合训练馆3个和国际标准田径场地1个。南、北、东运动场区各1块,包括网球场1块、篮球场21块、排球场17块、简易田径场2块、足球场2块。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建立于1985年,是沈阳市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重要基地。是培养辽宁省地区各类艺术人才的集散地。沈阳大学音乐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运河畔,与小河沿公园毗邻,校园绿树成荫,安静祥和。音乐学院拥有独立琴楼一座、琴房近百间、还有功能完备的音乐厅、宽大的形体教室、合唱排练教室、先进的MIDI教室、多媒体欣赏教室和通俗演唱教室等。音乐学院还有管弦乐器、民族乐器、同时资料室有大量的藏书、音像资料及历年积累的著名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著名乐团演奏的中外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作品,确保了教学、科研、排练演出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设有钢琴系、声乐系、理论作曲系、器乐表演系、学院办公室、学生办公室,有教职工26名,其中50%的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得文化部文化大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声乐教授一名和音乐理论博士研究生一名。另外,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和韩国的客座教授定期来学院讲学。20多位在省内享有声誉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辑、演员长期担当日常教学工作,使沈阳大学音乐学院真正成为精英荟萃、没有围墙的大学。沈阳大学音乐学院用现代思维和理念,用高科技含量、高信息化知识、高品质音乐作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以及适应社会文化市场需求的各类艺术人才。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的教学分为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两个专业,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调整了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开设了交响乐队排练、合唱排练、MIDI制作、舞蹈创编、表演、化妆、通俗演唱等特色新课程,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提倡以科研带动教学,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政治理论,钻研业务。建院以来,主编、参编音乐教 材3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篇,省、市级学术刊物发表百余篇论文,教师个人获奖10项。沈阳大学音乐学院还注重“请近来、走出去”的办学方针,一方面,先派教师到国内著名音乐学院进修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术交流,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莅院授课或开设讲座。并与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多国音乐教育专家保持长期友好的往来。
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立于1996年9月,由原沈阳财经学院会计系、经济管理系、原沈阳市冶金专科学校计划统计教研室、原沈阳大学经济管理系整合而成。
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2个硕士点;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4个本科专业;会计学(国际会计ACCA方向)、工业工程(地铁运输方向)2个本科专业方向;会计学(会计电算化专升本)。本科专业中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市示范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3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79人,其中:本科生1535人,研究生44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专业教师63人,行政管理14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31人,讲师20人。博士学位教师8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学位教师40人。省会计学专业带头人一人,省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学科带头人2人,校教学名师1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
学院科研立项76项,累计进款额140.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进款额18.1万元,省级项目46项,进款额51万元,获奖项目16项。出版专著、教材64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68篇,外文论文15篇,被EI检索2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篇。
学院实验设施先进,设有ERP实验中心、工效学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微机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总面积546.98平方米,设备总价值960748.4元。
沈阳大学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组建于2005年7月,现有三个本科专业即汉语言文学(含师范方向),历史(师范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含播音主持方向)和一个专科专业即新闻采编与制作,在校生1533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4人。
学院包含一个编制内科研机构:沈阳大学清文化研究所(沈阳社会科学院清文化研究所),现有专兼职研究员15人。学院新建(扩建)的实验中心,09年8月即将投入使用,包括400平米综合演播厅、影视观摩厅、影视编导训练厅、采访训练厅、镜头前训练室、播音训练室、影视拍摄实验室、高清影视制作实验室、录音室、三维动画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室、线性编辑室等。图书资料室现有报刊百余种,藏书两万余册。
文化传媒学院是一所教学型、文科类、综合性学院。学院办学宗旨是: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专注于“和谐社会”的人文文化建设,本着传承历史文化、创新当代文化、植根德性伦理、构筑价值理性的教育理念,通过严谨、生动、求实、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的语言、文学、历史、传媒等人文文化意义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为创作型、研究型高级人才的塑造奠定基础。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良知与责任感,具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与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突出地方大学特质,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沈阳、面向辽宁,不断扩大辐射范围。强调质量建设,从生源状况和学生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和地方实际出发,科学定位、规范务实,保证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强调特色建设,知难图存,鼎新自强。坚持教育内容有特点、有创新,追求学生在校学习有动力、有激励,毕业成才有强项、有专长,就业市场有方向、有保障。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现代的质量观。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在市内外建立了二十余家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出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毕业生。在校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省、市各项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中坚作用。
学院下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三个师范本科专业及食品营养与检测、应用电子技术两个高职专业,理学院拥有先进的物理、力学、化学实验室,设备资产350万,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
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0人,讲师17人,助教2人,实验技术人员12人,专职管理人员9人; 教师中9人具有博士学位, 3人获国家曾宪梓教学基金奖;5人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教师;3人被评为沈阳市骨干教师;3人被评为沈阳市属高校教学工作先进个人,数十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师的荣誉。
学院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多年来出版了《数学分析随笔》《最优化与决策》《电子技术技能基础》《现代实用电化学》等学术著作及教材30余部,并在《自然科学进展》、《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学报》、《数学杂志》、《生物数学学报》《运筹与管理》、《数学通报》、《大学数学》、《化学研究与应用》《应用化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30篇、被EI检索20篇。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辽宁省科研立项3项、在沈阳市科研立项7项,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
学院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三人获沈阳大学教学名师称号,他们以优秀的教学质量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由理学院教师指导的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一项、辽宁赛区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沈阳大学国际商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是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辽宁省内首家国际商学院。学院在沈阳大学现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之上,有效利用和借鉴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成功经验,坚持“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宗旨,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上直接与国际接轨。作为沈阳大学对外开放办学的“窗口”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先导区”, 学院坚持“科学办学、民主办学、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通过系统引进国外大学先进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管理模式,与国外著名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急需的,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规则,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合作能力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持续、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外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部门从事经济、贸易、金融、会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型高级商务人才。现开设七个本科专业,共有在校生近900名。
学院通过严格管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为主要目的,全面提高学生自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毕业生除部分被英国牛津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录取,攻读硕士学位外,其余被政府部门、中外金融机构、中外大型企业集团等单位录用,且薪酬可观。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
沈阳大学
学院已有30余年的本科办学历史,开办了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2个专业方向)、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给排水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实验中心面积近4000平方米,设备总值600余万元,设有结构工程、建筑材料、建筑物理、传热、污水处理等十余个专业实验室。还设有资源与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灾害与防治、新型结构体系与灾后评估、新型材料与结构以及给排水与污水处理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6个研究所。建有近3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100余个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博士8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生导师8人。有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等9人;还聘请了30余名校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为客座或兼职教授。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近1200人。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积极探索特色教育新思路,除采取多方向教学外,还通过开设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等考试课程,定期开办造价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证书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建筑设计比赛,将毕业生送到甲级设计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真题设计,并采取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四个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等办法,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坚持每年为毕业生举办大型专场及小型就业洽谈会。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学院获得沈阳大学毕业生就业标兵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现设有8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3个专业工程硕士点。学院现有本科生1428人,研究生44人。学院拥有教授15人、副教授39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学科带头人2人,博士20人。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学院形成了团结奋进、严谨求实的良好风气,构建了以研究室制为载体的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和以班主任制为核心的教书育人体系。依托于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材料学科获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及“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的双立项;“先进材料技术实验室”成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009年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获辽宁省示范专业,2010年该专业又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秉承德育为先的传统,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成才教育;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养成,大力倡导开展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SRT),效果显著。学生的考研率逐年提高,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
学校注重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率先在辽宁省内成立了国际商学院,与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威尔士大学、斯威本科技大学等国外10余所高校合作办学,形成了“2+2”、“3+1”等人才培养模式。先后有500多位外籍专家来校访问、任教、讲学或科研合作,学校选派22名访问学者教师出国进修和科研合作,培养各类留学生548人,促进了学校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以质量为本的原则,遵循“厚德重学、至诚至勤”的校训,不断探索具有沈阳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增加硕士生社会实践的相关环节;为研究生提供资金创办自己的刊物、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和学术活动等,为学校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几年来,学校硕士研究生在国内的各种课外竞赛中屡获殊荣,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思想贯穿于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全过程。为此,学校提供了专门的研究生阅览室、自习室和研究室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条件;在系统、科学地安排培养方案的基础上,2009年“金碟杯”ERP创业大赛中获全国总冠军,并获得10万元创业基金、2009年全国大学生外语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奖、2009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十余名研究生获全国大学生外语竞赛辽宁赛区A组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十五”以来,学校共培养了3万余名毕业生,辽宁省乃至全国各行业的生力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先后涌现出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为沈阳市、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中共中央委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包叙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吴英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宋立秋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学生奖、助学金及助学贷款情况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建设良好的学风,学校实行奖学金制度,用于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向上,学校每年各类奖学金总额达750余万元,获奖比例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
国家奖学金 8000元/年/人
省政府奖学金8000元/年/人
“宝钢”奖学金 5000元/年/人
市长奖学金 6000元/年/人
国家助学金 2500元-4000元/年/人
校长奖学金 5000元/年/人
国家励志奖学金 5000元/年/人
学习奖学金 600元-3500元/年/人
沈阳市人民政府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 500-1500元/年/人
学校还设立了300余个校内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每个岗位每年能获得1500-2400元的勤工助学补贴。除此之外,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学校还不定期的为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伙食补助。这些奖、助学金基本覆盖了全校所有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保证了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正常学习和生活。
顾秀莲,女。原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原江苏省省长、第一届至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于1961年毕业于沈阳冶金机械专科学校机械系(该校1992年更名为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被并入沈阳大学)。
贾天下,男。我国著名副导演、演员、影视从业者。参与过电视剧《姥爷的抗战》,电影《河东狮吼2》、《初到东京》、《吴运铎》、《战将周希汉》、《延安电影团》等电影巨制。贾天下于2002年考入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该校2005年被并入沈阳大学)。
学校秉承“厚德重学、至诚至勤”的校训,坚持“青春、健康、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举办了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社团节、社区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先后获得了“全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沈阳市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
沈阳大学学校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技文化大赛,浓厚校园学习氛围。结合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数模大赛等,举办动画设计大赛、主题创意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群众性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文化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自主培养创新精神。如,2005年02级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这也是当届全国唯一一所来自“211工程”以外的高校的学生获得此项奖励。
沈阳大学望花南街-联合路校区: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21号
沈阳大学文萃路校区:沈阳市东陵区文萃路55号
沈阳大学新民校区:沈阳市新民市南街
邮政编码:110044?
北门:
113、123、131、159、212、229、253路 沈阳大学站
南门:
112、113、115、117、126、147、148、168、177、256、276、289路 沈阳大学(南门)站
116、131、159、212、227、253、290路 市物价局站
南校区:
265、286 教育学院站
800、132、212 文萃路站
清华大学博士后来沈考察对接座谈会
2013年,6月22日下午2时,清华大学博士后来沈考察对接座谈会在学校图书馆3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校长李峰,沈阳市人社局局长、党组书记徐凤翔,常务副校长王明友,人社局副局长赵继凯,以及来自沈阳远大、华晨宝马、东软集团、沈飞民机等18家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以及来自清华大学的15位博士后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赵继凯主持。
会上,徐凤翔对15位博士后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介绍了沈阳市的基本情况后,他希望博士后们能落户沈阳、来沈创业、大展宏图。王明友代表学校和李峰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他说,沈阳大学学科建设急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64个本科专业也需要教学名师,希望清华大学的博士后来沈阳大学发展,学校会提供必要的发展环境和展示的空间。清华大学第26届博士后联谊会会长许金立介绍了来沈参观考察和博士后的一些情况。
会议最后,博士后和用人单位进行了交流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