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北宋景祐二年( 1035 ),名相范仲淹创建 苏州府学。
1713 清代康熙五十二年( 1713 ),府学内增设 紫阳书院。
1904 光绪三十年( 1904 ),扩建为 江苏师范学堂。
1928 年,学校更名为 江苏省立苏州中学。
1937 在八年抗战中,苏中七迁校址,二易校名:“ 私立弘毅中学 ”、“ 私立青云中学 ”。
1945 年 10 月,苏中在原址复校。学校规模仍为苏州各中学之冠。
1952 年秋,改称 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
1953 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高级中学。
1966 至 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易名 “东方红战校”、“东方红丝织厂战校”、“苏州市第九中学”。
1978 年正名为 江苏省苏州中学 ,再次被定为江苏省的重点中学。
1996 年联合社会力量创办的国有、民办、公助性质的全日制普通中学—— 苏州立达中学 。
2003 年创办国有公办完全中学 苏州中学园区校 ,并将与英国伦敦德威学院合作,创办苏州德威联合高中,以及苏州德威国际学校。
学校领导
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进入江苏省苏州中学任教后,1989年作为国家教委派遣的11人之一,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赴神户大学研究生院留学,专攻学校经营,后获管理学硕士学位。1991年归国,任江苏省苏州中学教务处副主任,1995年起担任苏州中学副校长,分管教学及国际交流工作。2003年创建苏州中学园区校,并担任校长。2007年任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张校长还担任区政协副主席、市人大常委和省政协委员等职务,同时在东南大学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他爱好广泛,喜欢建筑设计、绘画、作诗和哲学。张校长提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的教育思想。主张“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要求全体师生员工“为人正、为人真”,即“做人正派,待人真诚”。要求教师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要求学生成为“阳光少年、学习能手”。希望学校成为“教育净土、读书乐园”。
苏州市优秀党员,苏州市化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1 年起,先后任市十二中副校长、市三十三中校长、市三中党委书记, 2005 年调入苏州中学园区校任党委书记,2007年任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6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为江苏大学固体力学在读博士。1991年8月至今在江苏省苏州中学任高中物理教师,其间于1998年10月~2000年3月受国家教育部公派赴日本留学,2002年9月~12月受苏州市教育局派遣赴新西兰进修双语教学。2002年7月任国际交流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8月任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兼教务处副主任,2004年8月任校长助理兼国际交流委员会主任、科技处主任、工会委员,2005年10月任副校长,2006年4月任副校长、党委委员。1993年12月获苏州市区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高中组一等奖;1995年1月获苏州大市范围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高中组一等奖;1995年12月获江苏省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高中组一等奖;1996年9月被评为苏州市教坛新秀“十佳”;2001年7月被评为苏州市十佳党员教学能手;2001年9月被评为苏州市物理学科中青年带头人;2002年9月被评为第二批苏州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9月被评为苏州市区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2008年8月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2008年11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
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中学地
理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近年来,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的论文有30 多篇,其中有八篇论文获得全国或省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另有五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获得苏州市劳动模范的称号。2009年任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
苏州市英语学科带头人,23 年苏州中学高中英语教学经验。 1990 年起,先后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学院、美国纽约市皇后区江邦高中以及公立 24 小学教授中文和世界历史。曾任苏州中学校长助理,2004年任苏州中学园区校副校长,2007年任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
管理学硕士,苏州市最年轻的英语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 2001 年获美国战地救护团 AFS 项目资助,到美国纽约尼斯卡尤娜高中进行为期一年的选修课教学, 2004 年 10 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参加校长领导能力培训。2004年任苏州中学园区校副校长,2007年任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
三位海归派,怀着共同的教育理想,在继承苏州中学千年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携手共创苏州中学园区校,并将与英国伦敦德威学院联手,创办中英合作的 “苏州德威联合高中”、英方独资的“苏州德威国际学校”,形成“两强联手,三校互动”的办学格局。 园区校将以“培养包容多元文化、适应国际社会、熟练运用双语的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办学理念。
走在即将竣工的校园内,张校长展望着未来:“将有 3000名中国学生、300名中国老师、500名外籍学生和50名外籍教师,在一个校园里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 三校教师可跨校兼课、学生可跨校选修或同课活动,并共享教学场地和设施,共同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文体活动等,从而形成 一个多国师生同校、多种语言交流、多样文化碰撞的‘地球村',这将对师生的语言能力、思维方式及文化素养等都会起到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