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拥有的重点科研基地:
名 称 | 主 任 |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吴建国 |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 何光存 |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 | 于丹 |
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朱英国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基础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承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强,与企业和社会各界建立了广泛联系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路。新生命科学大楼内建有200平方米负压达到P3级的专用实验室、100平方米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GLP实验室,建有达到较高水准的发育生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技术和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北省莲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氨基酸研究所和湖北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室;学院在该大楼之外还建有被国际专利组织认可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海南水稻繁育基地、植物温室、花山植物繁育基地等机构或基地。全院仪器设备总值已超过1亿元。
学院近5年来承担国家973、863、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级各类项目400多项,获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获专利30余项。
学院现设六个系(植物学与动物学系、微生物学系、病毒学系、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遗传学系、生物化学系)和两个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共享设备中心),建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研究基地,拥有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动植物标本馆。
一、本科生专业 | ||||||
生物科学,(招生专业,生物学,基地班,生物学,国际班,) | ||||||
生物技术(招生专业,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含,病毒学,方向) | ||||||
生态学,(招生专业) | ||||||
二、硕士生、博士生专业 |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
生物学 | ||||||
二级学科 | ||||||
植物学 | 微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 ||||
动物学 |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 生物医药工程 | ||||
遗传学 | 发育生物学 | |||||
生态学 | 细胞生物学 | |||||
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 ||||||
生物学 | ||||||
四、重点学科 | ||||||
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 ||||||
生物学 | ||||||
二级学科 | ||||||
发育生物学 | 生态学 | |||||
微生物学 | 遗传学 | |||||
“,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 | ||||||
生物学一级学科(项目,面向农业,医学和环境重大问题的生物学研究) | ||||||
“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 生物学一级学科建设 武汉大学基础学科振兴计划 湖北省一级学科优势学科 | ||||||
生物学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实验室由邵逸夫先生、教育部和武汉大学共同出资新建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大楼,面积为23000平方米,是现在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生命科学大楼, 现已全面投入使用。在新的生命科学大楼内,学院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面貌焕然一新,资源得到合理组合和高效利用,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和出高水平成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具有一流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条件,包括质谱分析仪、电子显微镜、蛋白质互作分析仪、膜片钳、高通量序列分析仪、微量热分析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该院拥有2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与教学大楼,建有全国高校中第一家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和细胞和微生物材料保存量亚洲第一的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教师9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8名(含特聘教授5名、讲座教授3名),珞珈学者5名(含特聘教授4名,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国家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团队3个,教授51人(含博士生导师49人),副教授34人。学院每年招生博士生约100名,硕士生160名,本科生约150名。
学校现任领导名单:
职务 | 姓 名 | 分 工 |
院 长 | 舒红兵 | 主持学院行政工作 |
书 记 | 何建庆 | 主持学院党委工作 |
副书记 | 张军亭 | 研究生管理,组织,统战,工会,老协等 |
副书记 | 王绍军 | 本科生管理,宣传等 |
副院长 | 王建波 | 本科生教学 |
副院长 | 潘兹书 | 科技,产业与外事 |
副院长 | 唐,兵 | 研究生教育 |
副院长 | 赵,洁 | 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博士后工作 |
副院长 | 燕小安 | 行政与后勤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获奖图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1993年获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 年获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病毒的感染与控制、植物与动物的发育生物学两个项目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面向农业、医学和环境重大问题的生物学研究项目为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创新平台是国家 “985工程”二期建设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命科学导论等5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科学专业获批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3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活动图作为研究型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直秉承追求卓越的办院宗旨,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生科院的毕业生以其素质高、基础厚、创新性强赢得海内外的赞誉,很多人已经成为欧美主要大学的终身教授。生科院具有从事创新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原生物系汤佩松教授就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学院杨弘远院士八十年代创立的植物离体受精技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院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众多在欧美国家学有所成的年轻学者加入到生科院建设的行列,学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主持3项国家“973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学术成果不断获得重要奖项,如杨弘远院士主持的“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朱英国院士主持的“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选育和利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现在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姿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武汉大学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为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生命科学学院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2013年10月30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生科院中厅会议室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应惟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副校长、生科院院长舒红兵教授,生科院原院长李文鑫教授,生科院原院长胡远扬教授,生科院原院长何光存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吕应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建国,梁子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站长于丹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孙蒙祥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郭林,台盟湖北省委副主委刘江东副教授,产业部副部长、生科院原党委副书记张军亭研究员等学院老领导、特邀嘉宾以及生科院第二次党代会81名代表。
应惟伟总会计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代表校党委对生命科学学院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生科院过去八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生科院今后的发展寄予了殷切希望。他特别指出,生科院过去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院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及全院师生员工的奋力拼搏而取得的,各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全校各个院系的前列。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二次代表大会留影舒红兵副校长在开幕式上讲话指出,过去八年,生科院第一届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员工,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成效显著。他相信新一届党委一定能够不负重托,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领导生科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会上,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庆同志代表生科院第一届党委作了题为《团结务实 开拓创新 努力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生命科学学院》的工作报告。报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八年工作回顾和经验总结,从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推动学院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学院八年来的党建、管理改革、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学生工作等方面的工作,以及八年工作实践积累的经验体会;第二部分为学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思路,在总结过去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梳理了存在的不足和亟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分组审议会上,与会代表对院党委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审议并积极建言献策,为学院今后的快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代表们认为,《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中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和基本经验,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学院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立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生命科学学院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学院发展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代表们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致予以通过。
大会充分肯定了学院第一届党委的工作,认为自2005年以来,学院党委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管理体制改革、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完成了第一次党代会所确定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