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阳春县立中学”现更名为阳
阳春市第一中学一角(10张)春实验中学,诞生于1919年春,校址在春城五循祠和试院(阳春市教育局旧址)。同年11月招生,招四年制中学甲乙两班。1923年因匪乱停课。1924年复课。1926年8月,停办四年制中学改招三年制初中新生,此后每年秋季招生一班。1939年,因日机轰炸春城,学校迁到三甲石咀刘氏宗祠上课,至1942年迁回春城原址,并在县城东关帝行宫庙前(今阳春市实验中学)筹建新校舍。1944年秋,学校搬至新校舍上课。1945年7月开始招高中一班,45人。1946年下半年至1951年,每年招一个班,每班45人。1952年因为在校高中学生太少,特别高三学生更少,所以将高三学生并入阳江两阳中学,高一、高二停办。1955年下半年恢复高中招生。阳春县立中学于1953年改名为“阳春县第一中学”。1958年,阳江、阳春两县合并为两阳县,学校改名为“两阳县第二中学”。1961年两阳分县,学校又复名为“阳春县第一中学”。“文革”期间,学校曾改名为“红卫中学”。1978年12月,学校被定为县重点中学。1994年,阳春撤县设市,学校改名为“阳春市第一中学”。2007年秋,阳春一中搬迁到风光秀丽的春城东湖公园南侧现校址(原校址改为“阳春市实验中学”)。
【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目标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使学校每一个人都得到最好发展”,在这个核心理念下,学校为师生员工创造最佳发展空间,努力通过教育行为来改变人的状态,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张扬人的个性,提高人的价值,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人都快乐发展,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全面实现学校的发展。办学目标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办成高质量、有特色、有示范性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名校。
学校功能场室、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有标准的塑胶运动场、有先进的实验室、功能室、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所有课室安装多媒体教学平台,有千兆计算机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校园内有超市、校医室等。
2000年以来,阳春一中为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输送了20多名优秀学子,每年为高等院校输送2000多名优秀学生。2007年,高考文科总分阳江市前10名和理科总分阳江市前10名,阳春一中共占10名;达到省定高分层645分(相当于标准分800分)的考生,阳江市共12人,其中阳春一中占7人;达到省定高分层605分(相当于标准分700分)的考生,阳江市共216人,其中阳春一中占109人;在2007年高考的14个科目中,阳春一中共有7个科目获得阳江市状元,是阳江市获单科状元最多的学校。自2000年来,高考本科上线率均超65%、大专上线率均超96%。全校高考总上线率突破90%,喜获新校区首届高考开门红;2008至2012年连续四年,本科上线率逐年攀升,2012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突破1500人。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尖子生有新的突破。
年份 | 姓名 | 成绩 | 录取大学 |
2003年 | 刘炫 | 阳江市高考状元 | |
2004 | 苏博览 | 阳江市高考状元 | |
2005 | 杨潇 | 阳江市高考状元 | |
2006 | 谭富文 | 阳江市高考状元 | |
2007 | 李志 | 阳江市高考状元 | |
2007年 | 周殿清 | 广东省理科基础状元(150分;满分) | |
2008年 | 莫奔、黄世纪 | 阳江市高考物理类总分状元 | |
梁剑平 | 阳江市高考政治类总分状元 | ||
黄大为 | 阳江市高考生物类总分状元 | ||
陈泳龙 | 广东省体育术科状元(100分;满分) | ||
2009年 | 李明峰 | 阳江市理科应届考生总分状元 | 北京大学 |
2010年 | 黄文泽 | 阳江市理科总分状元 | 清华大学 |
陈伟扬 | 北京大学 | ||
2011年 | 相苑升 | 清华大学 | |
2012年 | 成家驹 | 阳春市理科状元 | 清华大学 |
2013年 | 吴德晖 | 阳江市理科状元 | 清华大学 |
【桃李满天下, 英豪遍神州】
阳春市第一中学的杰出毕业生有:著名书法家、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黄云(黄昌熺)、原中央党校马列主义研究室主任郑宏璋教授、原广东省科委主任、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罗杰、前香港教师联合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蓝荣生先生、济南军区少将周承材,还有一批学成报国的留学生,如留苏学者郭汉斌、留美学者汤平、哈佛大学博士苏星等20多人。
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现代化信息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生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