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德
语出《易经》“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一句。“蓄德”意指大蓄万物美德的海量,日新其德的毅力,健而不躁、学而不止、蓄而不息的精神;“蓄德”是一种恢宏的气度,丰实的内涵,笃实的行为。“蓄德”揭示学校根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应为道德之教育。
修能
语出《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修能”包含思考力、学习力、发掘力、创新力。“修能”既指修炼才能,又谓发掘潜能。持之以恒的修习激发内在的潜能,潜能的发掘复促进自身修养之日益精进。“修能”注重知识能力,更重过程方法。“修能”揭示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教育应为成功之教育。
日新
语出《礼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日新”即谓永不间断地发展与成才。日新是对学校事业日新月异的期许,是对全体师生的生无所息的鞭策。既指学校物化环境的一日千里,又指学校理念精神的创新发展。“日新”所揭示的正是学校永盛不衰的生命质态;又是学校办学的永远诉求:教育应为创新之教育。
校风: 唯实创新 精进恢弘
教风: 盛德有范 有教无类
学风: 乐学致用 活学致远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校标
结构
校标中心的图形是由邗江中学的首拼“H”、“J”、“Z”、“X”抽象变形而来。图形似一只蓄势待发的飞鸟,充满活力、富有动感,一方面寓意学校发展之迅速,如同飞鸟一样越飞越高,体现学校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另一方面也暗喻学校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都能够如同飞鸟一样拥有远大的志向、尽情的展示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飞鸟是希望的象征,是腾飞的象征,金黄色的飞鸟更代表了吉祥,带给人不断拼搏、积极向上的力量。
色彩
淡雅的背景色和浓厚的前景色相搭配,使校标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围背景为淡黄色,典雅、大方,与学校的建筑主色调——鹅蛋青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内围的背景色采用湖蓝色,加之些许光照效果,给人静谧之感,一方面表现了学校幽静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也传达了学校地处瘦西湖畔的难得的地利。校标用深蓝色勾勒,起到稳固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图形的立体感。
建筑 春 夏 秋 冬 |
实施“合道德”的学校教育 徐金才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被妖魔化为见“分”不见“人”的机械的认识活动。课堂的“灌”,作业的“滥少,考试的“多”,管理的“死”,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三年如此的“听一记一背一练一考”的学习生活与“教室一食堂一宿舍”三点一线、周而复始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少的是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疲惫、无奈、痛苦、厌烦、挫折的感受。考大学,考好大学,几乎成为学生三年高中生活的唯一追求;高升学率、优升学率几乎成为学校办学质量与学校品牌的唯一标志;学生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几乎成为评价“好教师”、“名教师”水平与能耐、业绩与功名的唯一标尺。沉重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升学心理压力,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使“学生不能好好睡觉,健康的权利被剥夺;学生不能充分地运动、游戏、参加社会实践,生活的权利被剥夺;学生不能表述自己的观点,探究的权利被剥夺”( 张华 教授语),甚至使学生到了激情丧失、精神萎缩、人格扭曲的地步 ― 厌学、逃学、迷恋网吧、跳楼自杀、不 满家长 老师的管教而杀害老师和父母 … … 层出不穷的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演绎出一个个令人痛心而又令人警醒的“马加爵事件”。 多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改变这种状态,建立理想的教育而苦苦追寻。从当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讨论,到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发动,到此次着眼于“人”的发展的课程改革的大行动,不可谓时间不长,不可谓范围不广,不可谓力度不大。但令人困惑不解、尴尬无奈的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却愈演愈烈了:以牺牲学生健康、自由、灵性、生命活力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升学率”、“高升学率”、“优升学率”,还美其名曰:“对学生的未来负责”;以这种所谓的“升学率”、“高升学率”、“优升学率”作为炫耀于社会,获得教育、学校、教师荣耀的资本而沾沾自喜——我们的学校教育走上了不“合道德”甚至“反道德”的歧途!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干什么?作为身临其境、苦苦挣扎、苦苦追寻的教育一线的同志和基层学校的校长,我认为,我们在深人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历史、文化原因和社会、现实原因的同时,应该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从教育伦理的层面,去反思、去审视教育的道德问题、学校的道德问题、教师的道德问题;只有从教育道德、教育伦理的高度去反思、审视我们的“教育愿望”与“教育行为”,才可能使我们的教育、学校、教师真正警醒,真正站在对国家、对民族和学生未来负责的高度去重构我们的“学校教育”。正是基于对教育现状尤其是当前教育弊害的痛苦思考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我们产生了学校教育的“道德问题”,提出了“高扬‘道德课堂'大旗,实施‘合道德'的学校教育”的命题。 什么是“合道德”的学校教育?“合道德”的学校教育是闪耀人性光辉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教育,是“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同在而且俱高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 什么是“道德课堂”?按照 鲁洁 教授的观点,课堂“是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充实与展开的过程”。“道德课堂”就是要让教育者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与管理,并让师生从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唯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因此,“道德课堂”主要不是解决“课堂”中的德育问题,也不是解决“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问题,而是解决学校教育整个过程的“德性”问题,包括学校管理过程的“德性”问题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德性”问题,亦即解决学校管理过程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价值取向时,发生的“道德冲突”及“道德两难”问题,解决学校管理过程与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问题,解决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以为的“善良愿望”与令学生反感的“教育行为”和令有识之士担忧的“教育效果”的巨大反差问题。“道德课堂”不是不要文化成绩,也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用“合道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充满激情的校园生活(包括学习生活、交往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中,取得好的文化成绩,获得高的升学率、优的升学率,把学生“明天的幸福”与“今天的健康成长”有效地统一起来。 “道德课堂”在实践层面,就是要构建“大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构筑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开放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拓展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实践的空间,使教室、校园、社区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都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大课堂”中传递生命的气息,关注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成长 ― 让学校教育回归到“合道德”的“本真”中来。“道德课堂”就是要“建设‘合道德'的教师队伍,营造‘合道德'的教育环境,实施‘合道德,的教育与管理,培育‘合道德'的学生”。 |
基本情况 学习经历一览
工作经历一览
学术兼职情况 1.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1、管理哲学 基于对教育现状尤其是当前应试教育弊害的痛苦思考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从教育哲学高度与教育伦理层面反思、剖析,作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是违背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判断,创新性地提出了“实施‘合道德’的学校教育”命题,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精神与要求的、由“教室课堂”、“校园课堂”、“社区课堂”组成的“道德课堂”模式。 2、特色定位 提出了学校特色的独特定义:特色就是让人真切感受到无所不在却又无法触摸的,溶化在师生血液里、外显在师生行为中的“这一个”学校所独有的、经久弥“醇”的东西。学校特色的关键要素是独特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模式和独特的教育风格。学校特色建设,课程是主载体,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邗江中学的特色定位:在教育思想层面就是实施“合道德”教育,在教育模式层面就是构建“道德课堂”实践模式,在教育风格层面就是追求“大气”——环境大气、活动(包括教学活动)大气、师生大气;让师生通过“大气”环境的熏陶、“大气”活动的历练、滋养“大气”的内在气质和“大气”的外显风度。 3、德育工作 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思路和操作体系:围绕一个目标:责任●潜能——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突出两个重点:贴近学生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三个突围:让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突围,从就德育抓德育的习惯思维中突围,从封闭的校园围墙突围;抓好六个环节:引导、体验、辨析、选择、践行、升华;形成三个特点:学生为主,活动为主,过程为主。 4、课程教学 率先提出并努力实践“学习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全面质量观,构建“大课堂”的课程教学模式:着力优化教室课堂,围绕“主体性”和“生成性”,建立“读—思—议—论”的课堂结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全面开放“校园课堂”,实行“弹性作息”和“学分管理”,用“课程”的思想设计和组织校园活动,让校园成为师生的乐园;切实延伸社区课堂,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结合起来,构筑学生生命发展的新时空。 5、队伍建设 围绕“建设具有共同教育信念的优秀教师集体”目标,抓住“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敬业精神”、“提高专业本领”三个重点,按照“重起点、重使用、重培养、重发展、重激励、重关怀”的基本思路,坚持岗位使用锻炼人,环境熏陶塑造人,机制激励鞭策人,校本培训提升人,锻造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成功”、敢于“亮剑”的邗中教师队伍、职工队伍、党员干部队伍。 6、教育科研 积极营造“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的浓厚氛围,引领教师“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按照“课题为载体,项目负责制,全校一体化”的科研思路,从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中提炼课题,组织研究,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教育与管理的效率、效益,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7、内部管理 牢记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服务师生,激励师生,发展师生。不断深化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按照“制度规范,文化引领,学术提升”的管理思路,着力建立“年级部二级法人地位”的“扁平式”的高效行政运行机制、“在合作过程中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合作”的优化的人事机制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责重酬丰”的激励性分配机制,促进了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受到各级领导和同仁、专家的赞誉。 8、学校文化 “制度”使人规范,“文化”让人崇高,没有“制度”难成“方圆”,没有“文化”失却“灵魂”。文化弥漫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浸透在师生的行为之中。校训、校标、校歌集中地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管理哲学和目标追求,是学校传统和理念的概括与提炼,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与精髓;恰似温润的“穿石”细雨,浸润着师生的心田,铸造着师生的精神。我撰写的学校校训是“蓄德、修能、日新”。“蓄德”,语出《易传》,揭示我校根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应为道德之教育;“修能”,语出《离骚》,揭示我校独特的办学风格:教育应为成功之教育;“日新”,出自《礼记》,揭示我校办学的永远诉求:教育应为创新之教育。与校训配套的还有表述为“盛德有范,有教无类”的教风和“乐学致用,活学致远”的学风等。这种文化底蕴与现代理念高度融合并体现学校价值取向和办学追求的学校文化精髓成为浸润、激励全校师生的强力磁铁和行动航标。 论文发表情况(近五年):
|
学校资质与荣誉
|
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现有在岗专任教师342名,其中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名,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硕士生导师1名,省特级教师5名,市特级教师2名,省市名师56名,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和硕士44名,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者197名,出国(境)访问者52人次。有60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优秀班主任”、“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74人次获教学大奖赛一等奖,其中13人次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21人次获江苏省教学大奖赛一等奖,40人次获扬州市教学大奖赛一等奖。 【特级教师】
【教学能手】 【市级名师】
【硕士研究生】
|
校园内比较清净,周末很多在职的人到学校来学习,所以校内停了很多汽车
在这读的书,,校区很小,十多分钟就能走完,,主要是实验基地的面积很大,食堂很多,实在没啥,,除了体育场任何一个休闲的地方也没有。。